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敬献一罐“午餐肉”,追思一回“听分解”,从此单田芳去天上讲故事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朱光     作者:朱渊,朱光     编辑:江妍     2018-09-12 12:18 | |

马上评|时代需要说书人


  单田芳走了,说书人没了。他生前说他没有收到过合适的徒弟:“后继无人。”

  他的声音,是60后、70后的集体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夏天,每晚6点半,恰是吃完晚饭小憩的半小时。各家各户提着竹椅,摇着蒲扇,擦好六神花露水,来到弄堂口纳凉——一齐听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水浒传》……如果错过了6点半,还可以在第二天11点半,抱着半导体收音机,听重播。

20131204164242-1079379871.png

图说:单田芳 资料图

  小时候的语文词汇和历史故事,都是来自单田芳的评书。说时间“月黑风高”;说身高“一丈挂零”;说脸庞“面如朗月”但也有“印堂发黑”;说动作“甩蹬离鞍下了马”;说亮出刀来“仓啷啷啷啷”……哪怕在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单田芳十分具有画面感的语言组织、使用频繁而多样的象声词以及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开篇和收尾独有的起势和收势,都让我们欲罢不能,以至于明明完全了解“剧情”却依然爱听重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风靡全国的文化现象中,另一位能赋予文字画面感的人,是常为周杰伦作词的方文山——可是他不会说书,不会让自己的文字活起来,更没有气吞山河,半小时里谈古论今的气势。民间古戏台往往会挂上意蕴丰厚的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如果要形容单田芳,那就是“三五句,行遍天下;一个人,百万雄兵”。以至于,过了很多年,看到公园里晨练的舞刀阿姨,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单田芳的声音“仓啷啷啷啷”。

rmrb2014111324p11_b.jpg

图说:单田芳说书漫画 罗雪村 绘

  单田芳、刘兰芳说评书的鼎盛时期,“电视台收视率只比《新闻联播》差点。”一度,全国上下有几亿人都在听《隋唐演义》等评书。可是忽然间,就没了。

  说书人作为单独的艺术形式,早在宋代就出现——有“说书俑”为证。单独说书就是一人说故事;融入戏剧,就是串场、概括剧情的人。他们的言辞,就是时代的浓缩、口述的历史。这个时代,依旧需要说书人。(朱光)



  评书大家单田芳,一袭长衫演化成各色人物,一番妙语勾勒出世态万千。曾经,多少书迷被那句“欲知后事如何”勾得难以回魂;如今,依然有将近2亿人在电视、广播乃至网络上守着那把“云遮月”的独特嗓音,痴痴等待着“下回分解”。

  然而,就在昨日,这个名字中有着八个“口”字、一辈子贡献了100多部评书的老艺术家走了。网络上悼念声一片,都在追忆和感慨:“去哪儿,再听‘下回分解’!”

13841861_809972.jpg

图说:单田芳说书 资料图


录新书 日日不间断


  要多勤奋,才能像单田芳这般,高龄高产?曾有人统计,如果将单田芳的评书从头播,每天播一回,可播到2036年。而若将他的书一字排开,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的评书,能写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姜昆称最佩服单田芳的年届古稀还能保持高产:“作艺有天分,说书靠勤奋。单田芳不似同龄人,退休后在家终日养花喂鸟、品茶听戏……逍遥自在地享清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来愈变成了一名虔诚备考的小学生,日日录节目、月月出新书。”

  袁乃中原是单田芳的书迷,因缘际会与之相识相知,两人相差十岁却渐成每日必要通一番电话的至交。“或许人们想不到,他们在广播或者网络那头听到每日新鲜推送的书目,都是单田芳一个人关在家里10平方米的小小录音棚里‘说’出来的。”袁乃中虽只去过一次,却印象深刻:“录音棚里除了话筒和相关设备,什么都没有,而老先生每天4点起床,一根烟、一壶茶,思忖片刻便开始录书,每天录到10点收工,再开始寻思第二天的内容。就这样日日不间断,岁岁在坚持。”

002UGtMIgy6YcdvuY1Hb9.jpg

图说:单田芳在电台录音 资料图


办书场 网络做渠道


  都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书迷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八岁孩童,且南北通吃,从未有一处“水土不服”。这和他本身与时俱进、不畏创新的态度息息相关。直到75岁时,大病初愈的单田芳还自我挑战,演绎了根据百年老字号恒源祥纪实文学作品《羊行天下》改编而成的首部现代版立体电视评书《羊神》。事实上,单田芳除了擅长《朱元璋》《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传统书目外,还尝试过《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题材,甚至改编过苏联小说,说过《福尔摩斯探案集》。

  单田芳的与时俱进不仅在书目的拓展,也在说书手段的创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先生很“潮”,不但电视、广播玩得转,也精于新媒体传播。他创办了自己的网络书场,既可以在线听书,又可以在线交流。2009年就已累计了30万听众。他关注潮流动态,《琅琊榜》《芈月传》都会追看,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口味。

TIM截图20180912104742.png

TIM截图20180912104811.png

图说:单田芳在微博和年轻人交流 网络截图

  76岁时,单田芳出了本自传取名《言归正传》,道尽跌宕起伏的一生。而在此之前,他还寻思着在电视台搞类似西方“脱口秀”一类的节目,主持新闻、时事、体育等。这份年轻心态和积极进取心让姜昆震撼:“老先生的魄力让人敬畏。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家,他在追求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苦苦地跋涉,从不肯放弃学习,不停地拓宽新视野,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和反思。”

2934349b033b5bb53de3779e36d3d539b600bc9e.jpg

图说:单田芳著作《言归正传》 资料图


选徒弟 本科是门槛


  单田芳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能说能唱能弹,是西河大鼓的佼佼者。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的单田芳,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到了十三四岁时,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虽说是家学渊源,单田芳却从未有骄傲自满,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要说好书,就必须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积累更深厚的文化素养”。

   所以即便已声名鹊起,他依然会到东北大学潜心学习历史,“我的先辈都没什么文化,说书靠口传心授。但到了我这一代,口传心授怎么行?你说到一个典故,要知道它的出处,必须讲出所以然,这就需要去历史里钻研。我一开始说的都是传统书,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隋唐演义》,我都必须查查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情,看我们都把这些历史加工到一个什么程度,弄明白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

002UGtMIgy6YcdCPSSf23.jpg

图说:单田芳 资料图

  单田芳对文化知识的敬畏心也表现在收徒的门槛上,与之相交甚笃的王汝刚透露:“单田芳收徒有个规矩,圈内圈外不论,行业领域不限,唯独对学历有要求,必须要大学本科生。他坚持,有文化才能说好书。”(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相关链接:最爱“梅林牌”午餐肉


  单田芳在上海的书迷不少,可他本人却不常来上海,要说他和这座城市最亲密关系,大约就是那盒“梅林牌”午餐肉了。和上海人拿午餐肉涮火锅或夹面包不同,单田芳爱用这肉拌了北方的大白菜包饺子,午餐肉肥瘦相间能让饺子充满汤汁,很是对他胃口。早些年,“梅林牌”尚未入驻申城各大超市前,多数为出口用,袁乃中曾为帮单田芳“囤肉”,特地找到厂家定制一箱送到北京。(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