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保罗寻根记:有生之年一定要回上海来看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18-11-08 13:20 | |

被誉为亚洲最古老交响乐团的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是上海工部局乐队,拥有近140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清光绪五年)。关于这支“远东第一乐队”的记忆不仅留存在上海,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乐手带到世界各地。

去年,上海交响乐团欧巡一路,收获了许多珍贵无比的“记忆”。其中,特意从350公里外的杜塞多夫坐火车赶到汉堡演出现场的德国老爷爷保罗和他太太让人印象深刻。这对年近七十的老夫妇,向乐团捐赠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其中既有保罗母亲莱达当年跟随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的照片,也有她作为独奏和乐队合作的演出海报。一张张斑驳的节目单,不仅寄托着保罗对于母亲的思念,也承载着他对于上海的回忆。 

图说:保罗带着珍贵资料捐献给上交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昨日,曾经承诺“有机会一定要再回上海——这座我出生的城市去看看”的保罗,在太太的陪伴下如约而至。他置身簇新的“馄饨皮”感受这座高科技“音乐盒”的共鸣,他浏览上海交响博物馆在陈年海报和老照片中寻找母亲的名字和身影,他流连于武康路的老建筑并在安亭路小洋房的露台上,在母亲曾站立过的地方留下一模一样的照片。虽然身后早已物是人非,但那旧时的露台和同样的砖纹,却让这个年过七十老人仿佛在时隔大半个世纪重又寻回属于母亲的那丝温暖。 

图说:保罗在妈妈曾站立的露台一角留影 访者供图

图说:找到妈妈当年留影的地方 访者供图

老照片中的温暖记忆


若不是看到保罗手中那一沓老照片,或许很难把这个从里到外透着严谨又有着不失风度的小幽默的德国老头和中国上海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他就出生在上海瑞金医院。保罗说:“我一出生就办了中国护照,保留至今。”

图说:保罗捐赠的老海报已经被挂在了上交博物馆的墙上 访者供图

保罗的父亲是化工工程师,当时被德国法兰克福的贵金属提炼公司派到上海分公司工作。这家公司诞生于1837年,后发展成一家大型跨国集团,至今还是德国知名企业。保罗子承父业,退休前也担任着与化工相关工作。可尽管如此,保罗的回忆里更多的是极富文艺气息的母亲的点点滴滴。

图说:父母结婚时别人写的祝词“天作之合”,当时爸爸还有个十分雅致的中国名字叫“翁凯” 访者供图

保罗的母亲莱达是意大利人,与生俱来的独特的艺术气质让人着迷,她是出色的钢琴家,在当时的工部局乐队,曾在兰心大戏院演出。在上海交响乐团博物馆里,有一张当年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和他所有弟子的合影,保罗就在这些略显模糊的脸庞中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莱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里,存有一张一模一样的照片。

图说:他在梅百器和学生们的合影中找到了妈妈 访者供图

就像所有具有艺术天赋的母亲,总会希冀孩子遗传这基因,莱达也曾早早让保罗习琴。在那些珍贵照片中,就有一张保罗皱着眉头弹琴的照片,同所有厌恶练琴的琴童一样,好动的他哪怕过了60多年再回忆那场景,还是会摇着头说:“练琴真是枯燥的事,尤其对孩子而言,别人家的孩子在踢球,而你只能敲琴键。” 

图说:小保罗在弹琴 访者供图

妈妈有一颗中国的心


年幼的保罗有一头浅色的漂亮头发,这在一众黑发中国小孩中很是显眼,人们有时玩笑叫他“小老头”,而妈妈有时也会这样戏称。在保罗的记忆力,母亲是多才多艺又幽默风趣的,暑假里他们有时会去往青岛祖父母家,莱达会饶有兴致地搬把椅子坐在路边,为陌生的路人画肖像。她的素描功底很不错,笔下有“渔夫”、“道士”、“大胡子老人”等等,如今再翻看这些画像,就像看到了大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缩影。

图说:保罗小时候在花园玩耍 访者供图

而如今,保罗的家里依然留有大量母亲收藏的中国古董,有字画也有翡翠花瓶,保罗记得最让母亲爱不释手的是一枚象牙雕七层套镂空的玲珑球,由一整块象牙雕成,每一层球都能灵活转动,可谓鬼斧神工。此外,莱达还带回了一橱柜的旗袍,保罗说:“那些旗袍长长短短,有各种面料和设计,妈妈虽然不太穿却视若珍宝、精心呵护收藏。”在他看来,母亲虽是意大利人,却有着一个中国的灵魂。 

图说:年轻时的保罗妈妈颜值爆表 访者供图

寻根之旅 不虚此行


此次上海行,保罗除了逛外滩、看杂技、登上环球金融中心俯瞰上海外,最主要的任务是到康平路、安亭路、兰心大戏院等母亲曾留影的地方走走看看。在安亭路也就是原来的国富门路,他找到了一栋老房子,母亲曾在这房子露台留下倩影,照片上的莱达穿着长旗袍斜倚露台一角,婀娜多姿、笑容傲气中带着一丝俏皮,身后绿荫浓密。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姿势,保罗和母亲隔着时空有了连接,这让70多岁的他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

图说:保罗母亲曾在露台留下倩影 访者供图

虽然保罗离开上海才4岁,很多记忆都已模糊,可是走在这座自己出生的城市的街头,他还是感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涌动,毕竟这是他生命的起始地。“我很惊叹上海的发展,这是个美丽又恢弘的城市。”看着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他唯一的苦恼是:“我听说这座城市几乎每周都会耸起一座高楼,若非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而让我犯难的是,我该如何将眼前的情景翻译成语言,向我的德国朋友们描述。他们必须亲自来看看,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发达的轨道交通也给保罗留下深刻印象,他特意询问:“上海现在有多少轨道交通?”当得知除了有十多条地铁、轻轨外,还有高铁和磁悬浮,几乎打个盹就能到机场,他也惊喜不已。

图说:保罗寻访妈妈的足迹 访者供图

出身于1943年的保罗如今已经75岁了,这是自他4岁离开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他说:“是我的妻子给予我鼓励,坚持让我一定要回上海——这座我出生的城市来看看。这是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印象深刻,不虚此行。”(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