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周天:用交响乐凸显“中国文化标识”是当代作曲家的责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19-09-27 23:29 | |

   作为本乐季上海交响乐团的驻团艺术家,今晚,华裔作曲家周天为上交140周年而委约创作的《礼献》在“馄饨皮”世界首演。世界知名大提琴家王健也现场演绎了周天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水袖》。演出前,周天接受采访称:“用交响乐凸显‘中国文化标识’是当代作曲家的责任。”

   “不论是创作什么类型的音乐,首先要好听,才能获得认可和喜爱。”总被问及会否在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的周天这样说:“我有过很多受邀委约创作的经历,从未被刻意要求做出’中国特色’。”但生于杭州、长于上海的周天,所创作的音乐,自然会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在周天看来:“这是刻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无需刻意也能自然流露。”

图说:周天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就作曲,周天并非科班出身,在他看来很多人把交响乐创作看得过分“严肃”,“任何音乐都是‘玩’出来的,这个‘玩’更多意味着实验和探索。我最初也并非学习作曲,而是凭着兴趣慢慢才有了‘深入’的劲头。”

   2018年1月,周天凭借《乐队协奏曲》获第60届格莱美奖“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奖”提名,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周天直言,和格莱美的“交集”给予他很多音乐上的启发。就以参加颁奖礼的感受而言:“格莱美的奖项包含所有音乐类型,它的颁奖礼现场各音乐领域的提名或获奖者交叉而坐,我左手边坐着阿黛尔的混音师,右手边是电影音乐制作人,说唱或是爵士乐手也都齐集一堂。这种’交融’带来了全新的交流。”

   问周天为什么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几乎不会用到中国民族乐器,周天直言:“交响乐中的中国文化标识,并不需要用中国民族乐器来提醒,那是一种风格和特色。当然,或许我们在老一辈作曲家的作品中,时常能看到中国民族乐器,或是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旋律打造的作品,但我觉得用纯交响也能凸显‘中国文化标识’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责任。”(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