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充电5分钟穿越6000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昨首播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18-01-02 09:50 | |

图说:《如果国宝会说话》海报 网络图

一个月前,大型综艺《国家宝藏》首播,几乎一夜刷屏。一个月后,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新年伊始首播,金的、银的、铜的;石头的、玉的、陶的、纸的;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齐齐为这个冬天的“文物热”再添一把柴。

  《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了“长篇论述”,用足够的短小精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尤其,为每个文物都设计了特别的出场和语言习惯,让文物“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

   聚焦国宝本身

相较于其他纪录片,或者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更直接地将所有注意力聚焦于每一个被选中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被360度无死角呈现。

图说:人头壶 网络图

昨晚开播后第一个亮相的文物是“人头壶”,来自于并不算太为普通观众所知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但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只是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拍摄人头壶。五分钟后,“人头壶”的样貌和历史,牢牢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人头壶,红陶材质,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器形呈人头葫芦身,平底。人仰头,面带笑容,神态安详;壶背有流,是一件盛液体的生活用具;壶造型古拙,手法简练,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启蒙作品。

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份“启蒙”,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五分钟的短片里另外藏下了三件顶级的辅助文物,分别是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颧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可以说信息量和诚意都满满。

图说:舞蹈纹彩陶盆 网络图


   镜头充满情感

虽然只有五分钟,没有表演和铺垫,但《如果国宝会说话》并不是简单枯燥地呈现。仍以“人头壶”为例,导演组根据人像仰头的形态,把它放在一片星空的背景之下,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幅仰望星空的唯美画卷。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它凝望着,思索着,仿佛看透了你我的命运。五分钟里,纪录片讲述了它的身上承载着工匠的情感、主人的寄托和历史的厚重。

图说:越王勾践剑 网络图

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一集几分钟的微纪录片成为一种潮流。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央视纪录片频道承制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同样走个性化叙事路线,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纪录片将每件国宝视为“明星”打造,为其“私人定制”造型场景,寻找最适合传播的“说话”风格,让文物一点都不寂寞。昨晚,无论是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还是“萌萌的”的陶鹰鼎,或是最薄处0.2毫米的龙山蛋壳黑陶杯,他们各有各的孤寂、悲伤、喜悦和自己的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记者手记:小身材大味道】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节奏,让更多繁忙的人“快速充电”,央视纪录频道这一次选择搭一搭短视频的快车,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以中国历史纪年来建构百集国宝的顺序,每集浓缩于5分钟,讲一件国宝的故事。

  五分钟不算长,但五分钟如果能让观众,从一件件文物身上,观察、触摸、研究、体认,从而感知古代中国人以及创造者的温度和态度,甚至从这每天重播三次起的五分钟里慢慢解读出多个维度的信息,渐渐重建起一部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我想《如果国宝会说话》就真正诠释了一句很久远的广告词,小身材大味道。(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