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专家解读“上海米道” 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活”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姜燕     作者:姜燕     编辑:沈毓烨     2018-01-16 11:37 | |

图说:沪语童谣《昆虫音乐会》 网络图

3000首被发现刊载在上世纪30年代刊物的上海童谣,由两位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传承人朗读、解读,发黄的刊物上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的歌谣在软糯的上海闲话中“活”起来。近日,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微信公众号推出早年上海童谣系列文章,音频、视频、文图并貌,深受欢迎。

沪语童谣“上海味道”

“北风起,树枝摇,麻雀们一阵吵闹,吱吱啁啁,拍着翅膀,飞来飞去找食料。”这段名为《冬天》的童谣原载于1931年的《小朋友画报》,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冬天特有的景象,童趣盎然。发黄的老期刊页面上,不仅有毛笔书写的童谣,还配有鲜活的插图,令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图说:沪语童谣《冬天》 网络图

紧接着是一段两分多钟的音频,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维新用上海话朗读、解读,发音纯正,充满了浓郁的“上海米(味)道”。徐维新不光朗读,还从写作、发音和关键词拓展等多个角度详细地解读了这段童谣。如,他还介绍了两句有关麻雀的上海话俗语“麻雀虽凶,踏勿碎瓦”和“麻雀飞过东海洋,鲤鱼跳过洞庭山”,前者指的是老上海建筑多为石库门房子,屋顶用瓦片,此句形容无伤大局,后者形容不可能发生或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文中还配有两段视频,一段是非遗“上海绕口令”代表性传承人俞惠娣现场几位小朋友念童谣《冬天》,小朋友们来自两人在徐汇区天平社区创办的“小八腊子”说唱艺术团;一段是徐维新解释什么是“入声字”,因上海闲话属于吴方言,保留了中古汉语里几乎全部的入声字,而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理解“入声字”对保护上海方言非常重要。

童谣解读拓展内容丰富

“我是老上海。”今年76岁的徐维新骄傲地说,他在上海老城厢出生、长大,对上海话和上海民俗有着深厚的感情,做了大量传承和普及的公益活动。早年他是上海滑稽剧团的编剧,退休后在天平社区办滑稽戏沙龙和教小朋友讲沪语的培训班。

图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维新 网络图

去年,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在数字化老期刊的工作中发现3000余首童谣,希望他出马,挑选一部分解读、朗读。“这是个宝库!”徐维新毫不犹豫地应允,并请俞惠娣共同录制系列视频。于是,在一间仅有3平方米的录音室里,80多年前的沪语童谣长上了翅膀。

徐维新说,这些早年童谣中有许多寓教于乐的内容,如一篇“过年”的童谣中讲的是日历,过去的日历是过一张撕一张,撕掉最后一张,就又要换本新的了,告诉孩子们要珍惜光阴。还有一首童谣配的插图是奶奶坐着,小孙女在给她捶背,培养孩子们的敬老意识。他在解读中还特别融入上海民俗,增强孩子们对老上海人生活的认知,如已经制作好的元宵节一期文章中,他就借童谣《包汤团》讲了上海汤团的做法、上海人赏月的民俗等。

徐维新说,文章发布后,受到广泛欢迎,有的朋友转给在香港或国外生活的孙辈学习,还有上海的幼儿园老师希望获得更多的音频资料。(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沪语解读民国童谣”系列文章由“全国报刊索引”微信公众号自2017年12月20日首发,每周三推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