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2017上海博物馆大数据出炉:红色纪念馆参观人数喷涌式增长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孙佳音     作者:徐翌晟 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18-01-18 11:56 | |

图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排队长龙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红色纪念馆的参观人数随着19大召开而呈喷涌式增长,不仅仅是中共一大会址,还带动了周边的二大会址、四大会址,观众们蜂拥而来,为触摸这些青墙红砖的石库门中曾经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为触摸穿越时光而来的深邃力量,排起了长队。……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210.9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展3个多月,吸引观众近40万。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25个,免费开放101个,占80%。参观博物馆,领略世界各地的历史和人文,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共同爱好,博物馆门口井然有序的长队,渐渐不再为人们所惊讶。

关注:红色展览成为亮点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276个,举办临时展览近452场,接待观众2197.76万人次。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0家,举办展览59场,参观人次达314.66万。

图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人头攒动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全年接待观众83.26万人次,自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率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以后,接待观众数量达25.53万人次,日最高接待量达到7262人次,日均接待5673人次,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218%。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览厅面积450平方米,陈列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148件。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特别提到,与此同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周围不远处的中共二大会址,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也迎来了远远高于往年的参观人数。

中共一大会址是上海典型石库门式样建筑,展厅里通过展出各种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观众的参观热情表达着对于共产党的热爱,并将那段记忆铭刻于心。由红色纪念馆带动带来的博物馆参观热潮 ,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说:大英百物展文创周边 网络图

同时,与博物馆展览息息相关的文创收入也大有提高,2017年全市博物馆文创收入4921.8万元,其中上海博物馆文创收入为3862万元。

未来:提高质量形成聚集

上海市的拥125座博物馆,在数量上并不比伦敦和巴黎逊色,但是在博物馆的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上海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仅有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少数馆,与国际大都市和国内博物馆先进城市相比,有重要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一流博物馆数量较少。与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特点、优势结合不够,众多代表上海城市历史文化和传统优势的文化亮点尚未被重视和发掘。现有博物馆的选址不科学,布局分散和碎片化,集聚区太少,社会影响力小,知名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群、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岛、巴黎旧城区博物馆群等具有高人气的博物馆集聚区。

图说:上海自然博物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施彤透露,由此,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博浦西园区正在打造成文博聚集区,区内浦西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世博会博物已经在2017年5月开幕,国际乒联博物馆在2018年第一季度开幕。与此配套的一些文化消费设施,文创产业,也将在区内落户。

世博会博物馆建筑面积4万6 平方米,展陈全面综合地反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同时介绍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的情况,并为与世博会相关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它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关于世博会的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世博历史的同时,也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博物馆给出了最好的注解。“最新一届迪拜世博会的视频也会在博物馆内同步播放。展览面向国际,会倾向于国际时尚展。”施彤说。

图说:世博会博物馆 杨建正 摄

另一个基本成形的博物馆聚集区就是以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中心的人民广场文博聚集区,加之周围的剧场,可以形成白天逛博物馆,晚上进剧场看戏的文化氛围。

施彤还透露,一座反映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史等体现海派文化主题的现代博物馆,正在酝酿当中。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一种生活方式

博物馆的最初雏形,在14世纪时,被称作“奇珍室”,更确切地翻译为“好奇心的房间”,折射出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中国博物馆的快速建设和大发展不过是十多年的光景,但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有38万市民从初夏到深秋,排队数小时只为了一睹“大英博物馆”宝物的芳容,更有外地游客会在“一大”会址门前安静地排起长队,只为了抚摸80年前的那一份初心。

高规格之外,上海的博物馆,在门类分布和总体数量上也已经不逊于伦敦、纽约、巴黎。不同的是,我们的博物馆里,有组织有序的团队不少,也有跟着导游的外地游客也很多,却鲜有上美术课、历史课的孩子,也不多闲来随便逛逛的市民。

在未来,博物馆应该提供更多便捷和引导,从而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经常、更随意、更便捷的方式。让市民有机会,走进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去了解这座城市的一些细微的历史,去触摸上海的文化,点滴汇聚。当博物馆不再高高在上,当博物馆遍地开花,当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便好。(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