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上影演员剧团回家啦!白杨秦怡王丹凤都曾在这儿留下欢声笑语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首席记者孙佳音     作者:首席记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18-07-02 14:23 | |

图说:武康路395号 资料图

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员剧团正式成立,团址在南京西路铜仁路,后迁至武定路1498号。在此后的65年里,剧团多次迁址:1954年的瑞金一路150号,1963年的天马厂,1964年的永福路52号,1974年的大木桥路41号,“文革”期间的漕溪北路595号,直到1982年迁至武康路395号。武康路的这幢白色小楼里,留下了白杨、孙道临、张瑞芳、秦怡、王丹凤等表演艺术家的欢声笑语,也给牛犇、向梅、达式常、梁波罗、张瑜、赵静、王景春等一代代上影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2003年剧团迁出,昨天,上影演员剧团迁回至位于武康路395号的这幢小楼。

“就把瑞芳大姐的塑像放在这里吧,让她与我们在一起。” 时隔15年重回小楼,83岁的牛犇拉着团长佟瑞欣的手,兴奋得像个孩子。

图说:佟瑞欣和牛犇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一层 以前是车棚 迈进一层 兴奋


昨天下午,刚刚完成打包搬迁的精文集团办公室主任特地给上影演员剧团送来了钥匙,徐徐打开武康路395号的大门,熟悉的小楼让人觉得亲切,却也有了些改变。佟瑞欣告诉记者,现在的一层原先是自行车棚,院子里还有一个食堂,偶尔可以当排练场用,“之前还有个小二楼的违建,现在拆了。”

大步迈进小楼一层,牛犇显得很兴奋,发现一个大大的玻璃阳光房后,他高兴地说:“啊呀,这个好,剧团很多老人腿脚不便了,以后我们可以在这里开会,不用爬楼梯了。”仔细看着屋子,他又建议说,“在这里排点小品什么的,很好啊。把这些椅子放一边,大家坐在窗台上,空间也够大。”

图说:牛犇在阳光房畅想未来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二层 一块小黑板 走到二层 回忆


拾级而上,二楼如今被分割成各种用途的办公室,“这是我们原来的一楼,有一块小黑板,上面挂着写有演员名字的小牌子,无论是张瑞芳老师还是像我这样的小演员,下组拍戏去了就挂在下面,在团里就挂上面,方便别人来找。” 一代代上影人从这里出发,到各地参演电影、电视和话剧,也回到这里聚会、学习和参加培训。佟瑞欣回忆说:“我是198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的团,当白杨、瑞芳大姐,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老师等那些‘银幕上的人’忽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时,那种震撼真是难以形容。今天想起他们笑语盈盈的样子,仍觉得特别幸福。”

图说:昔日合影 网络图

佟瑞欣还说,在他入团后的许多年,团里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大约几十人的规模,“就在这一层,梁波罗、达式常、郭凯敏、毛永明、马冠英……满满一屋子人,有时连楼梯拐角都坐着人。我们一起开会,一起学习。”

三层 阳光洒进来 坐在三层 出神


墙面斑驳的走道和略显陈旧的楼梯,都让牛犇感到亲切,83岁的他上上下下地走了好几遍,还主动在楼梯前合影,到了三层的窗台,他有点走不动了,于是搬了把椅子坐下来,竖着大拇指连说:“好,好,好。”

图说:牛犇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夏日的阳光隔着纱窗洒进屋子,温馨恬然,牛犇告诉记者,这一方大大的窗和窗前的空地,留下过太多美好的回忆,“以前白杨、秦怡、王丹凤,我记得还有好多女演员在这里拍过一张合影。”回忆起从前,老爷子坐在椅子上望向窗外,有点出神。牛犇说:“这一层,以前我们自己建过一个录音棚,乔榛、曹雷都在这里配过音,孙道临就在这里配了哈姆雷特,还有堆放话剧道具和服装的房间,还有……”牛犇感慨道:“如果他们都还在,回来看看,坐在这里晒晒太阳,有多好。”

图说:赵丹、白杨、王丹凤、秦怡等排练诗朗诵 网络图

四层 “再干二十年” 站在四层 鼓劲


从1982年迁入武康路,到2003年迁出,上影演员剧团在这20年中创造了无数经典。重新回到这里,从一楼看到四楼,又从四楼回到一楼,透风的木质窗框,被雨水冲刷的门槛,被时光侵蚀的屋檐,哪怕是四楼曾经堆放杂物的一间小屋子,牛犇都觉得亲切,他打量着、张望着、回忆着、感慨着,拉着佟瑞欣的手,他说:“现在终于回家了,我们得要好好干啊。”

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给耄耋之年入党的牛犇,勉励他继续在从艺做人上做表率。昨天,新党员牛犇迎来了入党后的第一个“七一”,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回到武康路395号,这位高龄新党员、文艺老兵在兴奋之余觉得压力很大:“习总书记对我们的教诲,我牢牢地记住了,我们年轻的同志也牢牢地记住了。接下来,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好好干,多拍戏,多拍好戏。”

图说:牛犇感慨地打量着剧团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从1953年进团算起,牛犇在上影演员剧团已有65年了,这里早已成为他的家,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家里年轻人的成长,“我一定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要帮着小佟把青年文艺接班人培养起来,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在一起】

6月26日,得知总书记给自己写信的当晚,牛犇对我说:“我的精力肯定不如从前,但哪怕我走不动了,哪怕没力气了,我也有责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剧团、为上影、为观众、为时代出好作品。”6月28,他在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上激昂道:“将来有一天,我们要骄傲地说,‘我们为这个时代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图说:牛犇为上影演员剧团回归旧址题的词

昨天,牛犇从武康路回家,难抑心中的激动,晚上又打来电话,诚恳地说:“我才83岁,还有一些日子可以用来干工作,我要带好头,继承好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不怕吃苦、深入生活、为人民潜心创作的精神。要拿出好作品来,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83岁的牛犇,觉得自己正年轻,还要深入生活,还要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要为他鼓掌!其实,与牛犇同行的人还有很多,植物学家钟扬,以颗颗种子造福万千苍生;“当代愚公”黄大发,修完“生命渠”又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年近九旬还在为中医药创新继续探索……在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图说:佟瑞欣和牛犇在上影演员剧团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我生在一个好时代。”这是牛犇读完习总书记的信后说的第一句话,它是质朴的,也是有力量的。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个好时代,牛犇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我们要向他致敬,也要像他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做开拓者、当实干家,不负历史重托,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