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农家书屋故事多丨垄上书飘香,阡陌智慧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华心怡     作者:华心怡     编辑:沈毓烨     2018-08-13 12:51 | |


新民晚报 华心怡 徐鸣慧 摄制

编者按:农家书屋故事多  


  今年书展100个分会场里,新增了6个农家书屋。它们分别在松江、金山、崇明、浦东、嘉定和青浦等区的乡村,成为当地的知识聚集地、阅读新空间、人际交流点、智慧发动机……早在2007年3月,全国各地就以行政村为单位,发起建立大量农家书屋。上海城镇化程度较高,但也拥有成百上千个农家书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的农家书屋逐渐升级,今年更是被纳入上海书展的分会场——在书展期间,会有出版社送活动到书屋。而事实上,这些或由爱书人自发筹建、或由企业家解囊相助、或获得国家扶持资金创办的各具特色的书屋能办得好,都是因为办书屋之人的投入。今天起,本报将逐一介绍这6个农家书屋。

图说:今年书展100个分会场里新增了6个农家书屋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青浦丨薄荷香文苑


  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窄窄的水泥路,一边靠着稻田,一边倚着农房。雨天,俏皮的野花探出头来,又湿嗒嗒地低下了脖颈。纯然的村野之气,不骄横,不做作。路上,偶有几个村夫踱过,光影里,全是老底子的笃悠悠。傍晚,52岁的医学博士张瑞杰有时兴起,一路健步直走到熙来攘往的朱家角古镇,足足要一个半小时。

  既无浅显的噱头揽客,又无刻意的避世作饵,但如今,林家村倒是常有客人慕名而来。张瑞杰家那幢翻修过的农家宅子,一时成了人气所在。吸引人的,是夫妇俩精心打造的农家书屋。室外,掩映叶光含翡翠,参差石影带芙蓉。而室内,却是字里行间的情致,言之有物的道理。

图说:张瑞杰夫妇精心打造的农家书屋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书屋——稻田里的守望者

  林家村的农家书屋,有个好听的名字:“薄荷香文苑”。女主人陈君芳是本地人。最熟悉的耕作日常,养成了一颗向善爱美之心。开画廊,办书店,这些年她的文艺往事桩桩件件。陈君芳原先在镇上开过一家“薄荷香书店”,没赚过钱,却一开八年。她有着自己的“虚荣心”,“我先生说,如果书店开个20年,等于陪伴孩子长大,那是多有成就感的事啊。”无奈停业后,陈君芳把剩余的书都捐给了大别山里的学校。

  如今,农家书屋是稻田里的守望者,从书本中找到善恶,辨明是非,寻回初心。

图说:女主人陈君芳有一颗向善爱美之心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林家村倪马205号,你很难过门而不入。盛夏时节,几朵红色紫薇的点缀便顿时活色生香起来。入门即是小院,花花草草,辨不出名字的居多。“以前还种过丝瓜,现在是紫藤和蔷薇。”陈君芳透露,熟客来访,也习惯带一盆花,久而久之,更是万紫千红了。书屋的主体是一楼的开放式阅读空间,足有90平方米。书,一层层,直与透着粗粝感的原始天花板齐平。随处可见的画架上,风景人像,全是主人的艺术分享。书屋的另一部分,是精致的屋顶花园,其中砂石遍布,十多只旧石磨散落其中,颇有意趣。“油菜花开的时节,这里更是美不胜收。”张瑞杰说这都是妻子监工,一点点打造出来的美不胜收。

  美,是外貌。内在,也当真是实打实的。农家书屋的藏书总计三万余册,艺术类、医学类、社科类,包括万象,当然小说也不少。“有自家的,有朋友的,也有出版社的帮助。”没有收费,只凭心意,一杯茶,一本书,偶闻猫叫或犬吠,便是一下午的稍纵即逝。始于2015年,三年的积累,农家书屋日渐热闹起来,不仅有村民,更有游客,“每日人来人往”已是常态。在乡间,徜徉文化的绿野。

图说:书屋“每日人来人往”已是常态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沙龙——乡下的星星很亮

  书屋,早已不光光是读书的地方了。呼朋唤友,共话风流。隔三差五,星期读书会、现场音乐会、中西医讲座……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名目繁多。书屋,俨然一个小小的沙龙,返璞归真,聚集起智慧。“村子里热闹起来了,油雕院的画家,田耘社的相声班子、电影导演都在我们村住下了。”张瑞杰的“野心”,这栋三层高的小楼已包容不下了。

  若让张瑞杰讲故事,“我的前半生”里,他一直都居于城市。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在逼仄的日本,张瑞杰就呆了近15年。起先,他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又去世界卫生组织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工作。他心底从未更改的梦想,便是让中医回归百姓。“中医在中国文化中与衣食住行都有关。农村,让中医看得见,摸得着。田埂里的菜,通通都是中药。”自家100平方米的院子里,也种下了艾草、益母草等常见药材。张瑞杰希望从农家书屋的实践开始,将林家村打造成一个中医文化村。“可以在村庄里种植中草药,还可以做药膳,研制药茶、药酒。”他透露,与中医相关的APP正在研发中。而金秋10月,书屋将推出最有文艺范的乡村周末,届时还会有艺术家集市等助阵。

图说:读书沙龙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书本,让一切有了可能。小小书屋,凝结起人气和乡亲们的精气神。正在外地念医科大学的儿子和父亲说:“总难忘,乡下的星星很亮。”田埂头上,也有远大前程,也有很多种可能。

   邻家——这里人与人很近

  上个周末,与往常一样,书屋格外热闹,城里的朋友带着家人来看看书,聊聊天。“林家村582户,常住人口1580人。”张瑞杰如数家珍。对于大多数的当地村民来说,与其说这里是人气书屋,不如说就是邻居张瑞杰的家。小楼三层,楼下敞开大门迎四方客,而张瑞杰夫妻和岳父岳母就住在楼上。

  年轻人走南闯北爱折腾,一来二去村子里的空宅率高达70%。人愈少,关系愈显亲近。串个门,话家常,谁都知道对方的底细。“扭转老年人的阅读习惯其实不容易。自从有了这间书屋,发现年轻人时常回来走动了,还带来自己的同事和朋友。而书屋,总是雷打不动的‘到此一游’景点。”就像是自家人有了什么得意事,亲里亲眷说起来口吻总是与有荣焉。

图说:周末的书屋格外热闹 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摄

  来找张瑞杰的老人家,多是来寻医问药的。有时看到心仪的画册,只要签个名,就能借阅带回家。书屋带来的变化,谁都看在眼里。张瑞杰感慨:“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回归,配套服务必须跟上。有乐趣才会回来,有收入才会回来。”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乡间的野趣引人入胜,但长久的怡情,却在乎内在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一片有灵魂的开阔天地,上海乡村之大美,始于阅读,却不止于阅读。(新民晚报记者 华心怡)

  马上评:让乡村文化走心

  上海乡村,要有颜值,要有气质,更重要的是,走心的文化必不可少。

  稻花香,鸡鸭肥,从前慢……都市里,人人拘泥于钢筋水泥之中,迈不开步子,于是,乡野就变得格外可爱起来。天真多于世故,天然胜过矫饰。返璞归真的旧日情怀,让城里的人向往野趣。

  但,乡村真的只是景致与吃食,如此薄浅的吸引吗?

  视觉与胃口,不过最基本的官能欲望。从来,精神之硕,才可能滋养土地,花红百日。青浦林家村的农家书屋,便是上海文化乡村的浓缩雏形。初识-接纳-感染,三部曲之后,“薄荷香”如今收获了村里村外的知音。农家书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提供阅读的场所与书本,它潜移默化地搭建起向往文化、追求文化的思维植入。

  “妇女学堂”开了起来,名家名流走了进来,真正丰富起来了,是乡村的内核——美,固然是美,更有灵魂。(华心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