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快来看!这个爷叔做的微缩石库门,还原了老上海的光阴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江妍     2019-02-01 14:57 | |

上海老爷叔余申宝近年来的手工活儿“创作”引来了各路人马竞相参观——位于上海西南一隅的工作室里,堆满了稀奇古怪的材料,充溢着一股子电焊工业带来的铁锈气,经常有人打着灯光来此地拍摄——手工制作的25比1缩小的石库门微缩景观,逼真地还原了新中国七十年的生活变化,仿佛瞬间打开了几代人的记忆长堤。余申宝自己却未曾料到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我只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这些逐渐消失在街头巷尾的石库门建筑原本的样子。”

221588489.jpg

图说:余申宝正在制作模型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复原烟火气的都市


余申宝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个典型的50后,从电缆厂退休后,就在侄子的工作室一起接活做模型,手工活是他二十多年来的兴趣。一开始,他们受委托,做的是上海团中央旧址渔阳里,因为是历史保护建筑,内部构造保存完整良好,模型1比25缩小之后,几乎与原型一模一样。模型刻意去掉了两边的山墙,这样,房间里布置都能一目了然,灶头、桌子、凳子都在。之后,又是明复图书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余申宝对于往昔的回忆也汹涌而来。一组石库门模型,分为独户人家居住和人口剧增后的“七十二家房客”模式。前者二楼有专为孩子辟出的房间,楼下是灶头间;一墙相隔,便分成老虎窗、三层阁、过道、亭子间、长条凳+铺板搭成的简易床铺,每一个空间都塞入了一户人家,就是一幕幕最最寻常人家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在微缩的模型中,复原了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都市:后弄堂乘风凉时吱嘎作响的竹椅,钢丝罩子里呼呼作响的电风扇,带着荷叶边灯罩的台灯透出的上海人家对于美的追求,由四个零件组装而成的水龙头如蚂蚁般大小,竹壳子热水瓶,肥皂盒里的肥皂只有三分之一指甲盖大,能够活动的煤球火钳,弄堂口的公共垃圾箱上面门旁边门都可以开……旁边剃头店的揩面毛巾、毛巾架、面盆架,栩栩如生,就差一位师傅和两名徒弟了。

967316786.jpg

图说:余申宝制作的模型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留存老上海的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而过,余申宝曾经无比熟悉的石库门逐渐稀少,制作模型,本来只是想还原小时候的经历,没想到越做,想法越多。他原本住在福州路广东路口,三条弄堂,他家住10号。就像作家唐诺说过:“最早来的,总是最晚离开。”余申宝就在努力复原记忆里的场景,用实物留住记忆,“我现在就想做一套我童年时住过的房子的模型。一个人老了,眼前事常常忘记,小时候的事情却忘不了。”

小时候,弄堂里总有叫卖糖粥卖糖炒栗子,印象最深的便是一碗糖粥,“因为生病发烧,妈妈终归要买一碗糖粥来做安慰。为什么会有供应热水的老虎灶?这也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那时候烧水不便,早上起来需要热水,晚上做生活的人回来了,要洗脸洗脚,也需要热水。现在社会发展了,这些自然消失了。”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的樟木箱,余申宝就做了几十种。

“做这个模型,既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又是一件伤感的事情。上海变化太大了,我以前住的地方拆掉了,做了以后就想起小时候一起生活过的那些人。”

753738427.jpg

图说:余申宝制作的模型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在石库门里的居民越来越少,许多石库门的外观还在,然而内里早已面目全非。这些纯手工制作的模型,是对石库门生活气息的精致还原,也是对老上海历史风貌的艺术化留存。


佐证大发展的轨迹


老爷叔余申宝心心念念惦记着的,是要做一爿烟纸店,以及一爿出了家门就在弄堂拐角处的中药店,它们都在记忆深处,老爷叔在心中反反复复地丰富着它们,前者密密麻麻的香烟肥皂草纸弹子糖都要做出来,后者要体现出孩童心目中鸡胗皮甲鱼壳阿司匹林的神秘。

乌贼鱼身上的骨头,老爷叔余申宝拿来一经手,就做出了一条船,荡在水池里;边上的橱柜里,还摆着老爷叔给孙辈做的木制玩具猴和啄木鸟,玩具猴会爬树,啄木鸟会点头。如今,当年痴迷于玩具的儿孙们都已长大,老爷叔笃悠悠地打磨着过去的家什,雕刻着过去的模型,用实物保存一段时光,保存一个城市发展中普通人的记忆,佐证城市大发展的轨迹。(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1711741462.jpg

图说:余申宝制作的模型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记者手记|烟火气里的乡愁


余申宝和侄子的工作室,最初组建的目的,是为了给各大博物馆做古建筑模型,那些卯榫结构构建起的寺庙与高塔,标记着历史文化的一端;而他们开始做石库门以及那些街头巷尾的剃头店粮油店烟纸店,和那些桌椅板凳樟木箱,同样用了传统的卯榫结构,却充满人世的烟火气。

余申宝说,随着石库门模型越做越多,来自幼年的记忆就越发清晰,那些缩小的比例、细微之处的结构,还原度之高,常常令周边人惊叹连连,好像从50后到80后,每个人的童年,都能在这里找到痕迹。

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更是今非昔比,告别了手拎马桶七十二家房客似的蜗居生活,在浓缩的实物中蓦然回首,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当年的美好和对上海的热爱。(徐翌晟)

1397105463.jpg

图说:微缩风扇模型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相关链接|在这些地方看老上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地址:南京西路325号)

这里有《共产党宣言》首版本,1910年上海跑马总会春赛银瓶,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向英国订购的两尊青铜狮,有100多颗小灯泡的百子大礼轿……尽显老上海风貌。

   田子坊创意园区 (地址:泰康路210弄248弄)

从陈逸飞在此建工作室起,石库门弄堂里涌入了各种艺术家工作室、小店、艺术中心,曲折狭小的弄堂,还有居民居住其中。陈逸飞先生工作室如今作为艺术中心对外免费开放。

   中华艺术宫 地址: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18-1展厅,馆藏捐赠作品陈列展之一《方寸回眸——贺友直画故事》。连环画离不开通俗文化,而20世纪初叶的上海,正是连环画画种的发源地,作为通俗图画读物,连环画是海派市民文化发展的一个形象见证。

贺友直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连环画家之一,他的《山乡巨变》《李双双》《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以及《白光》等,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一种艺术象征。对于他的这些作品,欣赏的不只是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更是追寻画面散逸出的浓郁时代气息,阅读一个渐失渐远的时代。(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