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黄浦江畔的晨钟、石库门中的笑语,在“海上新梦”聆听上海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19-04-24 11:28 | |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展示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的主推平台,“海上新梦”已累积推出新作百余首。昨晚,海上新梦·十三——“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奏响。来自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的作曲家围绕“大江入海流”的主题,将黄浦江畔的晨钟、石库门中的笑语,还有那梦里的江南统统写进了音乐中,让人在旋律中循着城市日新月异的脚步,感受她的光荣和伟大。

图说:“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昨晚奏响 网络图

“如果说胡同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那么里弄则是上海独特的建筑方式。”在音画《石库笑语》中,江苏省音协副主席崔新将沪剧的紫竹调融入乐曲中,“这首作品不仅聚焦里弄风情,呈现上海城市生活的千姿百态,更希望能折射上海人和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作曲家徐孟东创作的交响前奏曲《浦江晨钟》,以矗立在外滩边历经百年风雨的海关大钟为切入点,呈现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在他看来,那雄浑悠远的钟声,承载着上海几代人的沧桑记忆。

周湘林创作的管弦乐《申城之巅》展现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鲜明品格。在他的乐声中你能看到城市矗立的现代化建筑群,以及不断拓展的城市天际线。上海音协主席许舒亚的管弦乐《百川归海》,呈现的是上海这座国际都市正以海纳百川、百川归海的宏大气势走向未来。

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曲家夏良在创作《红色之源》时,则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亲民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作品:“我选择了朱践耳《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大众熟悉的片段融入音乐中,还是希望能让更多普通观众听起来更有共鸣。”每部独具巧思的创作,都紧紧围绕“大江入海流”的主题,用音乐展现了上海所独有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