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十二艺节|这些或传统或当代的剧目,让你一次看遍中华各地文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江妍     2019-05-11 12:54 | |

downLoad-20190511121453_副本.jpg

图说:十二艺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剧目将轮番在上海展演 戴嘉佳制图

   辽阔的中华土地孕育着多元的文化,一方戏剧舞台中折射出一方的风土人情,借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沪举办的契机,5月15日至5月31日,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51台参评参演剧目将轮番在全市各个剧场展演,其中不乏沪上戏迷很少见到甚至第一次听说的剧种。这些戏或传统、或当代,或主题宏大、或家长里短,在兼顾剧种特色的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江苏|苏剧《国鼎魂》


苏剧国鼎魂.jpg

图说:苏剧《国鼎魂》 官方图

   由苏州的演员,演苏州的剧种,讲苏州的故事,苏剧《国鼎魂》将于5月19日和20日在浦东群星剧场上演。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该剧是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真实故事。潘祖荫是清朝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他对大盂鼎、大克鼎立下了“谨守护持,决不示人”的家规。此后60年间,潘府历经战乱,屡遭逼迫,以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族谨守家规,严护古董。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代表潘氏一族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描绘了华夏子孙重礼崇文、守护文脉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时代正气歌”。


湖北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jpg

图说: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官方图

   湖北荆州花鼓戏原名地花鼓或沿门花鼓,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曾风行全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唱腔音乐就是用湖北花鼓的腔调音乐改创而成的。

   5月21日和22日,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将在大宁剧院上演。该剧围绕农村虾稻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戏剧化地展现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变化,是一台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现实题材优秀剧目。

   剧中出现的12个人组成的女子舞队是该戏又一看点。舞队成员一会儿是道具,一会儿是讲故事的人,衬托出这部戏的浪漫与活泼。


江西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


盱河高腔牡丹亭2.jpg

图说: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 官方图

   盱河高腔源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是江西省抚州市独有的具有500年历史的古老声腔。作为汤显祖故里、《牡丹亭》诞生地,抚州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于2017年创排了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力图再现400多年前该剧初演时的古朴原貌。这部戏将于5月21日和22日上演于上海大学伟长楼剧场。主创团队遵循原著,巧妙地将古典美学与地方戏艺术特色有机结合,并融入南丰傩舞等地方元素。音乐融合西洋乐器和传统戏曲民乐,声腔慷慨激昂又婉转缠绵,整体呈现出诗意隽美、凝练大气的艺术氛围,契合着《牡丹亭》至情至性的唯美爱情。


台湾闽台地方戏《阿搭嫂》


闽台戏阿搭嫂2.jpg

图说:闽台地方戏《阿搭嫂》 官方图

   “阿搭嫂”是闽南人对那种爱凑热闹、古道热肠、好打抱不平、大大咧咧的妇女的统称。闽台地方戏《阿搭嫂》中的阿搭嫂因救了受伤的肖秀才反被认定为肇事者,为送迷路的孩童回家却卷进了一场绑童案,她想让肖秀才为自己作证,反害了肖秀才入狱……该剧在轻松的喜剧娱乐中,给人启迪,唤起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珍视。这部戏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共同合作演出,将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个戏曲剧种融合在一部戏中,演绎了一场充满喜剧色彩而又温馨感人的市井故事。该剧由三位演员饰演同一角色,发挥各自剧种的特点。该戏将于5月15日和16日在上海群众艺术馆星舞台进行展演。


贵州黔剧《天渠》


黔剧天渠.jpg

图说:黔剧《天渠》 官方图

   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黔剧在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剧目时,常常呈现出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如《阿多寨背水桶》唱段,就是在苗族音乐素材中提炼创作出来的。此次贵州省黔剧院带来的《天渠》将于5月15日和16日在浦东群星剧场进行展演。该剧以“当代愚公”“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了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36年绝壁凿渠引水,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生命渠的故事,彻底改变了团结村祖祖辈辈因缺水致贫的现状。整部戏由“一条故事线、一个矛盾点、三条感情线”构成,塑造了一个不忘初心、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人民幸福生活无私奉献的党员形象。


云南白剧《数西调》


白剧数西调3.jpg

图说:白剧《数西调》 官方图

   白剧是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白剧通过吹吹腔和曲艺大本曲发展而来,同时融进部分白族民歌、舞蹈。1949年后形成了新剧种改称“白剧”。该剧将于5月23日和24日在长宁虹桥艺术中心展演。它讲述了清末民初,白族妇女周秀珠收养杀夫仇人土匪铁姑的儿子阿亮后,两个恩仇交织的灵魂,终得救赎和重生,共同谱写了一曲母子情深、人间大爱的“数西调”。《数西调》剧本唱词使用白族特有的“山花体”格式,唱腔设计和舞美服装均保持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格,人物心理和性格也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专题推荐: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微信图片_20190506105605.jpg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