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敦煌女儿》回家了!上海沪剧院原创力作首度来到敦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沈毓烨     2019-09-09 11:12 | |

   “真实!”“演得太好了!”“演员和角色都融为一体了!”昨晚,上海沪剧院原创沪剧《敦煌女儿》首次回到故事的原点,在敦煌大剧院上演。千余名敦煌儿女看完后赞不绝口,其中还包括五百多名国内外敦煌学研究专家和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演出后,观众都情不自禁地簇拥到舞台边,用手机定格下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与领衔主演茅善玉在舞台同框的一刻。

图说:樊锦诗与茅善玉 主办方供图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守护神”,在这片土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敦煌市民带着崇敬之心来看樊院长的故事,莫高窟的讲解员来看舞台上的樊奶奶与工作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上海戏迷组成的“茅粉团”跟着剧组的足迹来了一次文化之旅,上海海事大学的学生带着课题体验了一次学习之旅。观众席中,还有一群与敦煌研究院保持密切合作的国外学者,来自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学者内维尔·阿格纽已经研究敦煌学超过30年,看完演出他感慨道:“这部戏是对樊锦诗院长的一次致敬,剧中的常书鸿院长我没有接触过,倒是让我心头涌起了很多与段文杰和樊锦诗院长相处的点点滴滴。”

   敦煌的魅力有多大?樊锦诗的前辈们,都是两口子,一辈子,奉献给它。当初樊锦诗来莫高窟实习,每个洞窟都美到让她完全忘了自己置身何地。再艰苦的条件也没有吓退她,没有台阶,沿着蜈蚣梯子爬下洞窟;什么都是土做的,没有电灯和自来水,喝的是咸咸的雨水;想要方便一下,一点都不方便,要走很远的路。当初没人说要在这里扎根,但缘分和命运让几代学者在这里留了一辈子。樊锦诗说;“一晃56年,我们的日子像出家人一样,但这就是我喜欢的事情,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后悔,这是文物工作者应有的使命。”

图说:茅善玉在《敦煌女儿》中饰演樊锦诗 主办方供图

   在这部戏的尾声,常书鸿、段文杰、彭金章等一位位逝去的敦煌守护者,穿过时光之门,在三危山,面向九层楼,守护敦煌。当樊锦诗的扮演者茅善玉也说出“将来我要回到三危山一道守护敦煌,因为我是敦煌女儿”时,全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主题曲适时响起,“尘世繁华,岁月春秋,有了你,无欲无求”,诉说的是所有敦煌人的心声。

   敦煌是《敦煌女儿》此次西北行的第二站,此次演出是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闭幕式系列文艺演出谢幕演出。上海沪剧院用8年时间磨这个戏,来到敦煌演出,就是想向大西北的人民汇报八年磨一戏的成绩。茅善玉表示,创排《敦煌女儿》的8年中历经了创作的瓶颈和困难,但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那是因为几代敦煌人为守护莫高窟奉献一生的精神在感召着沪剧人,给予了沪剧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她说:“精品永远在路上。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一定会把‘敦煌精神’深扎下,把这个戏打造成为传得开、留得下、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好戏。”(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敦煌今日电)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