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听沪剧、捏面人、品月饼……传统非遗文化让中秋“节味”更浓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旭颖     作者:吴旭颖     编辑:陆玮鑫     2019-09-14 14:08 | |

图说:迎中秋民俗文化活动现场  官方图 下同

  一轮秋影转金波。昨天是中秋佳节,宝山区宝乐汇生活时尚中心迎来了一场 “2019年宝山区迎中秋民俗文化活动”。浓香的糕点、有趣的面人、精致的挑花、鲜艳的彩灯,还有舞台上沪剧、独角戏的表演,点缀在商场的每个角落,让市民充分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滑稽戏演员刘敏、俞蓓蓓献上了一台独脚戏《说说唱唱道中秋》。地道的上海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台下市民的距离。借着花好月圆的节日气氛,二人还带来了沪剧选段《人盼成双月盼圆》,在清丽婉转的曲调中,寄托了上海人对中秋传统而美好的祝福。

  吴淞面塑成了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非遗项目。在面塑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纷纷拿起面团,体验亲手制作面人。只见老师团起一块面团,三两下揪出了长长的耳朵,再点上五官,一眨眼的功夫,栩栩如生的“月兔”就诞生了,引得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呼。

图说:小朋友现场体验

  有了“月兔”,自然少不了好吃的月饼。刚刚加入宝山区级非遗项目的老香斋,就为上海食品一店的“中秋月饼节”制作了一款365公斤重的巨型月饼。据介绍,大月饼直径有1.48米,由于太大,必须分段制作,分区烘烤,再将其无缝隙拼装起来。烘烤的时间总共超过三天,过程中还要不断调节火力,需要烘烤师全程监控,稍有懈怠月饼就会炸裂。 “这个月饼的完成彰显了我们非遗传承人的匠心。” 第六代传承人许金典说。

  2006年5月,中秋节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项目的体验中过中秋,不仅“节味”更浓,还为中秋增添了一点“文化味”。市民何艳荣带着孩子出来逛街,偶遇了这场“惊喜”:“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孩子了解地道民俗、传统节庆的机会并不多。多一些这样的活动,能让这座城市更有‘家’的味道,让孩子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