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当表演艺术遇上新科技,是阻力还是加持?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19-10-22 16:21 | |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前行,同时,是否也有可能成为阻力?昨天,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科技论坛”以“表演艺术XR语汇探索与孵化”为主题,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的专业人士探讨了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

   自从2016年艺术节开始举办艺术科技论坛以来,全球一批创意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创意团队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手段与艺术融合的领域也就是今天定义的XR领域里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有了很多新的进展。

图说:技术手段也可以与艺术相融合 网络图

  

观众需要情感的联结


   英国好奇指令剧团CEO杰克·洛(Jack Lowe)导演的《蛙人(Frogman)》结合了VR技术与戏剧,在墨尔本艺术节、挪威卑尔根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上受到关注;2019年他推出新作《空中盛宴(Gastronomic)》,作品采用AR技术与食物相结合,作品由英国国家话剧院沉浸式叙事工作室委约创作。尽管多次在作品中探索XR技术的融合,但杰克·洛提醒创作者必须关注艺术本体。“剧院更加可以利用VR作为一种手段,因为很多年轻的观众都很喜欢,对年轻的观众很有吸引力。但无论有怎样的技术,就像我做《蛙人》一样,并不需要很多的钱,讲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普通观众并不在乎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技术,他们更需要深度理解与体验,并通过作品与艺术家拉紧一道联结情感的锁链。”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联合艺术总监吉迪恩·奥巴扎内克(Gideon Obarzanek)的观点与杰克·洛相近。

  

试验的过程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剧场里的VR体验可能不丰富,但是大家对VR的消费仍然非常有热情,但是目前并非所有技术的终端都能让人感觉良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就提出自己大多数在市场上看到的VR是非常粗糙的,甚至于是不尊重用户体验的VR,会轻易让人产生眩晕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在这个领域里面看到两个非常极端的两群人,一群人是纯粹对VR科技感兴趣的,他们可能大量的在为一些垂直行业做应用,比如说教育、医疗。真正进入到VR娱乐产业的,真正在内容上愿意投入愿意去创作的,从资本到人才,非常匮乏。” 费俊认为,表演艺术结合XR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们躺在椅子上与世界互动,而是让人们回归到现实世界。

   举个例子,前不久,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上演,这个项目里面应用了一些VR,包括交互,包括一些很综合性的媒体艺术方式,但是没有把VR作为主体的架构。8600平方米的剧场被分隔成168个演出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空间视觉艺术、声音艺术、摄影艺术、多媒体影像、音乐、现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参与设计, “恰恰是技术的不成熟,给予了艺术家更多的利用技术的不成熟,去创作的多元性。我们不断试验的过程本身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