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锡剧领军人物携手“闯滩”!时隔12年,黄静慧带来锡剧折子戏专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21-01-12 13:43 | |

1月22日,锡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珍)派嫡传弟子及传人、锡剧表演艺术家黄静慧将携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国家一级演员季春艳、汤达,特邀嘉宾吴迪君、赵丽芳、钱程等在上海长江剧场举办《梅派黄韵——黄静慧锡剧折子戏专场》。这是锡剧两大领军人物难得的携手,也是时隔将近12年,黄静慧再次亮相申城舞台。

图说:黄静慧

锡剧,原名“常锡文戏”,俗称“滩簧”,是江苏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锡剧曲调丰富、优美、完整,行腔如太湖流水,甜、糯、淳、亮。犹如“小桥流水,抒情典雅”,富有江南水乡泥士芬芳的风韵。2008年6月7日,锡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静慧,师承锡剧一代宗师梅兰珍,“梅派”传人,工青衣、花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新时代锡剧领军人物,原无锡市锡剧院院长。她曾随声乐教育家王品素学习“民族发声法”,用科学的民族发声法运用到锡剧女声声腔之中,结合“梅派”唱腔特色,继承、发展、创新了新时代锡剧旦角声腔体系。

此次专场,黄静慧特别挑选了《拔兰花》《孟丽君》《陈三两》三出特色各有不同的折子戏。《拔兰花》是滩簧的对子戏,后经整理加工,去芜存菁,成为锡剧优秀的传统剧目。此次由“锡剧王子”周东亮和黄静慧首次合作。

图说:黄静慧

《孟丽君》是与《珍珠塔》齐名的锡剧经典剧目。它们同时于上世纪50年代搬上舞台后久演不衰,曾一起于1959年同赴北京、进入中南海演出,1962年同时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黄静慧以其深厚精湛的表演实力、韵味纯正的“梅派”唱腔塑造了惊才绝艳、敢于反抗、巧于周旋、忠于国家、忠于爱情的一代巾帼孟丽君形象,“女扮男装”反串成最大亮点,在生角、旦角间游刃有余自如转换,婉转妩媚和阳刚大气并举,每次演出激起观众喝彩声不断。

《陈三两》讲述了因不幸而落入勾栏的弱小女子卖字不卖身的自爱,颂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骨;一台“陈三两”,颂扬了为官清正廉明、不徇私情、伸张正义的高贵品格,无情鞭挞了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残害无辜之丑恶。具有深刻现实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观众们盛赞这是一出弘扬正能量、净化心灵、惩恶扬善的好戏。

图说:黄静慧

黄静慧在演出中还根据剧情需要,特地向书法家学习双手写篆体,在演出现场泼墨挥毫。黄静慧博采众长,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感染了不少观众。该剧于2012年搬上舞台,累计演出百余场,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成为了黄静慧“梅派黄韵”新的保留剧目。

该剧唱腔艺术锡剧“梅派”特色鲜明,音乐、舞美的合力烘托,整台戏呈现出较高的水准;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演绎了亲情、爱情、人情,关注当下反腐倡廉热点。此次三出折子戏,《拔兰花》是青衣行当应工,《陈三两》则是花旦,《孟丽君》则是反串,因此专场也颇费了一些心思,让观众能看到一个艺术全面发展的黄静慧。

此次演出是黄静慧创立黄静慧文化艺术中心后的首场演出,也是第一次在上海舞台上亮相。之所以从无锡市锡剧院退休后依然坚持创办文化艺术中心来继续弘扬锡剧,既是出于对锡剧的爱,还有就是坚持“大锡剧”的发展方向,黄静慧说:“地方剧种就应当打破‘门户之见’抱团取暖,新时代文艺选择变得更多,要留住观众,每个剧种都要拿出最顶尖的人才和最优秀的剧目。就锡剧而言,领军人物多多携手、剧团之间充分合作,才能展现锡剧最强实力。”(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