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中国德化瓷、伊朗细密画、土耳其书法……足不出沪也能看遍全球非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21-06-11 13:34 | |

今天起,“第十一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这个以“艺由心生”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波兰、美国、法国、加拿大、伊朗等24个国家的150余位艺术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240余件作品参展,无论是参展国家数量还是参展作品种类,都创历史之最。

本展览是中国第十六个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友城建设的重点文化交流项目。

图说:展出作品 官方图

展出精湛技艺


展览的国内部分汇集了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及艺术新锐的作品参展。陶瓷作品《丹凤朝阳》因为栩栩如生的凤凰形象,以及局部细腻的羽毛、卷曲的花朵茎叶令许多参观者在这件作品前流连忘返,近观细瞧。创作者李甲栈告诉记者,《丹凤朝阳》保持着德化瓷的洁白剔透,可贵之处在于整体烧制,一气呵成,十分难得,烧制时的温度必须控制在1300℃左右,又难以把握,李甲栈带着团队耗时9个月才把作品完成。

在国际部分,日本国家文化勋章获得者今井政之、“人间国宝”吉田美统、十四代今泉今右卫门、十五代酒井田柿右卫门和来自日本京都、石川、大阪等地的“无形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艺术家创作的陶瓷、书法、漆艺、绘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展厅里,色彩艳丽的伊朗细密画、创意无限的奥地利珠宝艺术品、晶莹剔透的匈牙利玻璃雕刻、别有趣味的土耳其书法、民族风情浓厚的印尼绘画、充满异域风格的挪威布纳德服饰和委内瑞拉魔鬼舞面具,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图说:展出作品 官方图

探讨创新传承


展览配套举办的第九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则邀请了中国、日本、奥地利、挪威、阿根廷、埃及、匈牙利、哥伦比亚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非遗保护的社会分工与角色进行探讨。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谈到了非遗的四大价值: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马盛德说,“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大浪淘沙,不断地传承、发展、再创造,最终成为一种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共同遗产,成为一个民族能够认同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

图说:展出作品 官方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到了“金银细工”基于海派艺术特色的创新,“不仅继承了我国金银细工的优秀传统技艺,而且融汇了中西方镶嵌工艺和现代雕塑手法,形成了设计构思新颖、款式高雅优美、做工精致细巧、材质多样的海派艺术特色。所谓创新实际上是多方位的,它包括了造型、题材、工艺、技术,乃至消费对象等等。首先要考虑的是在传承保留其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地去完善它的工艺,在此基础上利用其独特的工艺技术。”他认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并不是固化,而应该是在发展创新中求得保护,在先辈留下的技艺上,在保留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与进步;在艺术水准上,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所提高和创新;在其应用领域范围上要有所拓展。(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