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都市游走,一位摄影家镜头下永远活着的街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21-09-27 16:43 | |

正在睿品画廊进行的“都市游走丨顾华晔摄影展”有一个寻常的展览名称,墙上的45幅照片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戏剧舞台反映着“时代面孔”,顾华晔用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摄影叙述的是我们缺席时世界的样子。镜头探寻的就是这个缺席。”

图说:顾华晔作品(下同)

他的镜头通过看似轻松、随便的目击方式,打破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让影像回归生活本身,放弃了艺术的纯粹性倾向,使一切回复日常状态,使影像在对日常生活的观照中恢复其自然、自在的属性。由此可见,顾华晔的目击已经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而且这种取向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一定是以生活现象为依据的。

比如一组表现婚礼的照片,乍一看之下,摄影家只是将镜头分别对准了年龄不同的几对夫妻,但经他提醒观看者:“你看,表现现代人的婚礼,我都加上了外框,而那两位老夫老妻,却是没有框的。”确实,现代年轻人的婚礼在顾华晔的镜头里,冷静疏远,身着婚纱的新婚夫妻或者背对着镜头而立,新郎绷着白色西装的背影挡住了新娘的身体,唯将艳丽的红色婚纱裙边流露在视野中;海边拍婚纱照的男女在阳光下看不清面孔和表情,他们各自前行,大堤上的身影若即若离;而坦然直面镜头的老夫老妻身着唐装,几乎是以标准像的姿势呈现在观看者面前,他们的脸上沟壑必现,笑容安详平和,彼此紧紧依靠在一起,呈现出走过漫长人生路之后自然而然诞生出的默契,生活与情感一派满足的天真模样。顾华晔说:“现代年轻人的婚姻情感讲究形式,好像被按进了一个框架里,强烈的形式感是给未来一个期许,而走过了岁月的老年人,早已洞穿了一切形式。”

顾华晔的街头影像,不仅是人,还有那些“物”,同样呈现出一个永远活着的街头,时时保留着时代的特征,引起观者的好奇和探寻的渴望。(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