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看“平庞彭”如何在《图兰朵》的嬉笑怒骂中演绎“中国味道”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江妍     2018-01-25 11:43 | |

昨晚(1月24日),近期申城最受瞩目的两台演出——歌剧《图兰朵》、舞剧《春之祭》分别在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前者是普契尼在世时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经典,演绎了西方人想象中的冷若冰霜的中国公主被爱融化的故事。后者原是标志着西方现代舞诞生的里程碑作品,却被葡萄牙编导丹尼尔·卡多索注入中国元素,“汉化”为“兵马俑”的集体牺牲。

无论是百多年前,普契尼对中国公主的传奇和“茉莉花”调的倾心,或是一个世纪后,卡多索站在秦王陵面对兵马俑时的震撼,于外国艺术家而言,神秘色彩的东方和挖掘不尽的中国故事,都是他们迫不及待想要了解的文化宝藏,亦带来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中国故事”的魅力,从古至今,从未退减。

图兰朵-郭新洋 (2).jpg

图说:歌剧《图兰朵》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出品的普契尼经典歌剧《图兰朵》三场演出三周售罄的票房奇迹,体现在现场就是不但加座全满,就连三楼包厢都座无虚席。

有人说,这样的追捧源自《图兰朵》效应,它不但是普契尼的未完的杰作,也是唯一以中国故事做文章的歌剧经典,更有贯穿始终的“茉莉花”调,拉近中国观众和西方歌剧的距离。事实上,在这部外国人想象中各种中国元素拼贴的《图兰朵》里,要说有什么真能让中国观众认可的中国味道,还是“平庞彭”用意大利的“绕口令”展现出的中国式嬉笑怒骂。

昨晚,陶阔、郑瑶和从沁对“平庞彭”独具匠心的演绎,也让他们在一众大牌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亮点。他们不但在演唱上体现了非同一般的功力,三人的搭档默契表演,也向观众显现了中方演员的实力。

歌剧《图兰朵》演出剧照-郭新洋.jpg

图说:歌剧《图兰朵》中的“平庞彭”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歌剧《图兰朵》中,“平庞彭”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他们颠覆了西方戏剧中对“丑角”的定义。普契尼在他们身上所着之笔墨、所用之心思,丝毫不亚于男主卡拉夫。“平庞彭”不但占据戏份多,对剧情也有推波助澜作用。他们时而化为说书人交代前因后果,时而以上帝视角剖解人物内心,他们也依然承担着调剂气氛的重担,让阴郁沉重的《图兰朵》透着一丝诙谐,却又在嬉笑怒骂间道出中国式生死哲理。

 “平庞彭”听着像是姓,取的却是音,来自中国的锣鼓经。而其中喜剧表演的形式有威尼斯面具戏的影子。剧中,“平庞彭”的唱段没有模仿中国音乐,而是从汉语中提炼了音调,一字一音,竟是用意大利语演唱出了汉韵的意味悠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就曾解读其中奥妙:“在这部歌剧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细听剧中‘平庞彭’所唱的‘我在湖南有个家,蓝蓝小湖,围绕着竹子’,正是道家追求的隐居生活状态,他捕捉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图兰朵-郭新洋 (3).jpg

图说:歌剧《图兰朵》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此外,当王子在面临“猜谜”这样的生死游戏时,“平庞彭”一边准备着庆祝胜利的红灯笼,另一边却在敲打制作棺材。这样的反差也让人在捧腹之余突生一丝悲凉,生死一念间,为爱一往无前确实是勇气,也能被看做执念,回头是岸或许是怯懦,也能算是种勘破。正如饰演“庞”的郑瑶所说:“‘平庞彭’的存在不仅在于表象上的调剂气氛、推动情节,在这部围绕爱和复仇展开的西方歌剧里,他们唱词里道出的中国式哲学,才是真正发人深思的中西方化的碰撞。”(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图兰朵-郭新洋 (1).jpg

图说:歌剧《图兰朵》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马上评】当东方遇见西方

有一首歌,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唱过,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唱过,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唱过,席琳·迪翁在春晚舞台唱过。是的,这首歌叫作《茉莉花》,这大概是在世界具有最高知名度和传唱度的中国民歌,而这份流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是他将《茉莉花》的曲调作为歌剧《图兰多》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1926年起,随着《图兰朵》的首演成功,《茉莉花》渐渐唱响世界。

今天当我们自己排演歌剧《图兰朵》,三场演出三周售罄的票房奇迹,或许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首熟悉的民歌,它拉近了中国观众与西方歌剧的距离,也让人想起来这个文化传播的小故事。

如果说这是一首中国歌搭载一部外国歌剧让世界闻到芬芳的故事,那么现代舞剧《春之祭》这一次的葡中合作改编,将作为殉葬品的少女,大胆替换成了成群的“兵马俑”,则是一部舞剧借由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更加走近中国观众的案例。

尤其《图兰朵》中“平庞彭”的唱段没有简单模仿中国音乐,而是从汉语中提炼了音调,一字一音,用意大利语展唱出了汉韵的意味悠长;舞剧《春之祭》也不是“照搬”中国民族舞蹈的样子或是姿态,而是将卡多索在中国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感受过的传统文化,在舞蹈的气息和气韵中传递出来。

当东西方文化自如地相遇、交汇、融合,他们都没有失去自我,却又多找到了多一些的表达手段和知音。(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