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十二艺节|黔剧《天渠》亮相十二艺节 传统戏曲展现“当代愚公”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旭颖     作者:吴旭颖     编辑:赵玥     2019-05-15 21:49 | |

图说:《天渠》宣传照 主办方供图

  今晚,大幕准时拉起,第十二届艺术节的第一个戏曲类演出、黔剧《天渠》在浦东群星剧场上演。崇山峻岭包围着的贵州团结村被搬到上海的舞台,“当代愚公”黄大发为了让村民们“吃上一口白米饭”,在悬崖峭壁上开渠引水的动人故事就此展开。

乡音唱着家乡的故事


  “一桶水,万千忧。不忍看代代滴水贵如油,不忍看片片田地裂如沟。”踏着干涸的土地,“黄大发”唱出了内心的焦急。黔剧使用的是以贵阳话和黔西话为基础的贵州官话,对上海观众来说并不算熟悉。但那浓浓贵州味的唱腔,却让大家仿佛置身团结村的田野上,对角色的心情感同身受。编剧曹海玲说:“贵州的声音才能讲好贵州人的故事,唱出贵州人的精神。”

图说:《天渠》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胡晓芒 摄

  为了让《天渠》的艺术风格更具层次感,贵州黔剧院对传统黔剧的乐队配器进行了调整,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唱段既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该剧不仅大量使用“真山真水真民俗”的舞美设计,演员的戏服也采用仡佬族民族服饰的样式。贵州黔剧院院长、黄大发扮演者朱宏表示:“我们要让全国观众看到地地道道的贵州人,看到原原本本的黄大发。”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


  朱宏本来的行当是小生和老生,饰演一个当代农村基层干部,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直到去过团结村、见过黄大发本人,他才对塑造角色有了信心。

图说:《天渠》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胡晓芒 摄

  “36年”、“3个村子”、“9400米天渠”、“万丈悬崖”……这几个数字深深印刻在朱宏的心里。采风时,他站在黄大发曾被绳子吊着开凿渠道的地方,朝着脚边的悬崖向下看,内心是满满的震撼与感动。“亲身去过,才体会得到为什么叫‘天渠’。”随后,朱宏还见到了黄大发本人,听他亲口讲述自己的人生。黄大发13岁失去双亲,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他的女儿和孙子也都是因为没钱治病去世的,“他不是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与村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干部。”

让人物原型数次落泪


  去年,该剧在贵州省内首演时,黄大发本人也到场观演。整场演出,他都止不住地留着热泪,朱宏回忆:“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给他递纸巾。”

图说:《天渠》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胡晓芒 摄

  据曹海玲介绍,该剧分为四幕,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黄大发挖通“天渠”的经历。但黄大发建“天渠”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但由于种种困难一直没有成功。因为经历过“钱打了水漂”、“村民为挖渠丧命”的失败,再一次提出挖渠,黄大发要面临的是众多村民的质疑甚至反对。“我们用这种人物冲突勾连起前面二十多年的恩怨,也展现黄大发顶住压力坚持要挖通天渠的魄力。”这一部分也让黄大发在观演时数次落泪。朱宏表示:“饰演一个仍在世的人物是很大的挑战。能够得到人物原型的认可,让他也为之感动,我这个人物算是立住了!”(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