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十二艺十二景②丨昨晚,你被这缕红色“电波”刷屏了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19-05-21 12:03 | |

  中国首部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亮相。谢幕时,掌声如潮水般淹没整个剧场,有人热泪盈眶,有人泣不成声,观众说:“掌声献给英雄,献给这部优秀的作品,泪水留给我们自己。”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二刷“电波”520


  几乎是在谢幕的同时,朋友圈就被这缕微弱而又强劲的红色“电波”刷屏。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这样评价“电波”:“以充满时代青春气息的艺术语言,用心血满满的艺术匠心,用投入人物灵魂深处的激情,再现革命先烈的不朽伟业,直击人心,潸然泪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也感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音乐置景服装表演俱无可挑剔。”

  有人借着520二刷“电波”表白:“原谅我边看边默念,不要结束,就这么一直看下去,舍不得结束。”也有带着孩子来接受熏陶的妈妈在朋友圈号召“吃土也要去买票”,因为“完全没有想到一部主旋律舞剧可以做到这般精彩至极,原先还担心没有台词的舞剧会让女儿坐不住,没想到她被深深吸引。”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不同时代“同龄人”


  相比朋友圈,现场的直观表述来得更直接、更具感染力。 25岁的乘铭在被喜爱并信任的“戏剧博主”安利了无数遍后,终于在网上“秒”到了首场演出的“电波”票。她特地坐火车从苏州赶来,虽然坐在全场最后一排,却全情投入。

  问乘铭的观剧感受,显然还没从剧中“走”出来的她声音微微颤抖:“你们真的不要太在乎是80后或者90后,虽然隔着大半个世纪,但是我一点不觉得和英雄有距离。剧中李侠原型李白烈士牺牲的时候不是也只有39岁?那个抢过‘李侠’红围巾最后牺牲的小裁缝也只有15岁。我们不过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只是我们或许没有办法像他们那样对理想和信仰那样执着和奋不顾身,所以还是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穿着旗袍来观剧


  66岁的黄慧萍此次是三刷“电波”,她特地穿上很有上海腔调的暗纹旗袍来观剧。这个退休前从事航天研究的高精尖人才,以理科生独有的严谨审视舞剧却被深深打动:“大多数舞蹈都以抒情为主,起初我也不太敢相信‘电波’怎么搬上舞台。没想到它带给我的震撼这样深刻。”

  86岁的姚金兰大概是剧场里最年长的观众了,出来看戏,姚阿姨特地拾掇了一番,染了头发的她看起来比实际要年轻许多。在女儿的搀扶下,老人坚持站着鼓掌一分多钟。和被谍战氛围感染、大片视觉震撼的小辈们不同,让姚奶奶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侠和兰芬回忆入党时的那份激动和喜悦。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这只是李侠和兰芬回忆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一个片段,但两人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幕让姚奶奶不能忘怀:“你们不晓得,那时候入党是头等大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姚阿姨的女儿告诉记者,爸爸妈妈都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就教育他们做人不能忘本。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妈妈的话:“今天看似平凡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李白这样的一批人牺牲了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值得被永远铭记。”(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相关阅读:为找寻黎明前的“曙光”,他凌晨四点游荡在外滩

         马上评:来感受这艺术天空

   >>>推荐专题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