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娱圈 > 正文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来美术馆听一场古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肖茜颖     作者:肖茜颖     编辑:江妍     2017-05-22 13:19 | |

胡晓芒摄影 杨致俭在油雕院美术馆向众人普及古琴艺术。.jpg

图说:杨致俭在油雕院美术馆向众人普及古琴艺术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 摄

  周日午后,当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内响起古琴《梅花三弄》,静谧深沉的古调与陈古魁的水墨画、雕塑仿佛在呢喃细语,而观众则跟随着跨界艺术穿越时空,沉醉幽雅古韵。

  上海市非遗“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近来频频将古琴艺术带入美术馆、博物馆,“推广非遗的形式可以多样,也得关注场馆与跨界内容的契合度”。

  听众赞好琴好画

  “有朋友让我用红木给他做琴,说‘木头越贵越好’。但我想告诉大家,古琴面板材料不宜用硬木,老房梁的杉木就特别合适。”昨日下午,杨致俭以一段个人经历作为开场为近50名参观者讲述古琴制造技艺:从选料、定轮廓、制作共鸣腔到最后调音,一把古琴至少经历13道工序,历时2年甚至更加漫长的周期也司空见惯。在互动环节,为让观众大饱耳福,他主动询问大家最爱的古琴曲。于是,有了他现场演绎的《梅花三弄》,琴技琴蕴高深奥妙,乐曲清新悠远,引人遐思。

匠心琴韵.jpg

图说:《匠心琴韵》讲座 网络图

  全职妈妈李园带着二年级的儿子来观看“陈古魁作品展”,却被吸引到了讲座现场。“我第一次在美术馆碰到跨界音乐的活动,氛围非常棒。”她期待能有更多类似的传统文化推介,“现在小孩和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有些少。”一旁的儿子兴致盎然地听完全场,“我在学小提琴,但是这段古琴音乐好好听”。

  80后的李先生讲座后在陈古魁的中国画前流连忘返,“我好像能在陈先生的作品中听到古琴的声音,他的小品很真挚也很隽永。今天的琴好、画也好,享受。”

  博物馆有了新传统

  近两年来,古琴除了进剧院、音乐厅,也在美术馆、博物馆开拓崭新的舞台。杨致俭还在刘海粟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普及古琴艺术。昆曲也跃跃欲试,上海当代艺术馆近日呈现了钢琴和昆曲的融合之作“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上海当代艺术馆.jpg

图说:上海当代艺术馆近日呈现了“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网络图

  在他看来,很多传统艺术都可以在美术馆、博物馆内寻觅知音,但是得找到自己与跨界门类的契合点,两者“气场”得合。他认为古琴跨界美术馆、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它不止是音乐艺术,琴谱、古琴本身、古琴制作工序以及工具都可以进行展示。以此次《匠心琴韵》讲座为例,他考虑到现场有陈古魁的雕塑作品,于是以斫琴“匠心”吻合展览的内核。在中华艺术宫办讲座时恰逢山水画展出,他便讲述古画中与古琴相关的逸闻趣事。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指出,绘画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色彩。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都是以艺术来表达情感,呈现世界,内里是共通的,“一方面是古琴艺术找到了更多的听众,另一方面参观者沉浸于视听多维度艺术的氛围中,无论是对画还是对琴都会有新的感悟”。

  当今,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傅军表示:“美术馆正从以展览为主导转为强调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教育,我们要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场地,同时要用更有趣更多元的手段推广传统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记者 肖茜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