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小作曲家工作坊 寻找孩子世界中音乐的模样

来源:新民邻声  作者:朱渊  时间:2017-07-06 13:31

2017MISA主海报横版(夜) - 复件(1).jpg

图说:2017上海夏季音乐节 网络图

  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而纽约爱乐前低音提琴副首席乔恩·迪克则同样坚信:“孩子都是潜在的艺术家。”他于1995年创办纽约公共音乐教育项目“小作曲家工作坊”,用以激发留在孩子脑海中自然形成的旋律、自由创作的音乐。

  去年起,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引入这一项目,为中国的小作曲家搭建创作平台。在今年的工作坊中,通过作品征集、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10名小作曲家,再度开启创作之旅。昨日,纽约爱乐的乐手们来到孩子们的身边,用低音长号、小提琴、打击乐等不同特性的声音和表现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丰富他们的作品。

  短短7天的课程后,孩子们将每人创作一部融入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圆号、女高音、打击乐六种不同元素的重奏作品。7月8日,小作曲家们的10部作品将被上海交响乐团搬上舞台。

“小作曲家工作坊”创始人乔恩·迪克与孩子们一对一问答互动-郭新洋.jpg

图说:乔恩·迪克与孩子们一对一问答互动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游戏中激发创作灵感

  击掌、跺脚、用不同曲调唱出“贝多芬”三个字,孩子们围城一圈,音乐火花在传递、碰撞。工作坊的课程更像是游戏,乔恩让每个人用肢体动作“说出”自己的名字,彼此模仿让生疏变得熟悉;各种热身游戏帮助中国孩子褪去害羞,现场气氛渐渐变得轻松活泼。绘画和音乐,同样是激发想象和创造的利器,用线条描绘的森林,若化身成音符,能变幻出多少可能?于是,有人在钢琴上弹奏了阳光透过树木照射入林的静谧,有人用打击乐表现树叶的摩挲声,有人索性用低吼模拟森林里动物之王的威武。

  “小作曲家工作坊并非是针对专业学作曲的孩子开设的课程,班中不少孩子虽有器乐功底,却没学过作曲,他们的作品纯粹是凭借对音乐的感知带来的自由发挥。因而,相比教授技巧、技能,我们更看重如何挖掘孩子的创作潜能。”导师居文沛直言:“和无所不用其极地触动灵感、激发创造相反的是,我们会很小心谨慎地给予技巧上的指导,生怕技巧会形成套路,框住孩子们的想象力。”

  而这一做法亦符合乔恩·迪克的初衷:“很多艺术家们研究发现,孩子自2、3岁会说话起,到12、13岁,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巅峰,那是属于孩子特有的世界,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没有固定模式、超乎成人的想象。奇妙的是,过着这一时期,即便是他们自己都难以再回到那个巅峰。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激发,寻到孩子世界中音乐的模样。”

无论孩子们在说什么,乔恩·迪克都非常认真地倾听-郭新洋.jpg

图说:乔恩·迪克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世界音乐传递中国文化

  据悉,参加此届小作曲家工作坊的10个孩子中,最小的仅7岁,最大不过17岁,他们都能熟练掌握一到两门乐器。朱肖瑜曾在去年参加过MISA乐队并担任过学校乐队首席。多年学习小提琴的她,同时还是个流行音乐迷,最初接触作曲是在学校音乐课上,当她驾轻就熟地在西贝柳斯乐谱制作软件上打下音符,那创意迭出的乐曲令老师惊讶不已。作曲零基础的她笑说,能“中标”实在运气,“和班里就读于音乐附中的同学相比,我几乎没有任何技能优势,只能靠想象力了,他们真的都很厉害。”

  年仅10岁的缪容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他可是个“快手”,按要求得7天完成的重奏,他提前两日就已完成。不怎么会说话的缪容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些拘谨和害羞,他所有的话都融在了音乐中。自幼儿园大班开始学钢琴的缪容,还擅长吉他、小提琴、尤克里里,甚至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在他不到10岁时,就以小提琴手身份加入黄浦青少年活动中心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四年级时,他担任了POKI电声乐队的吉他手,并帮助乐队多次获得打击乐比赛奖项。导师评价缪容作的曲子有种初生牛犊的冲劲,特别具有个人风格。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中国的孩子总是害羞、内敛,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开设工作坊的乔恩坦承:“中国的孩子在情感表达上确实羞涩,可是他们的音乐却一点儿都不拘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给予他们滋养,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又带来思想上的冲击,我真心希望通过工作坊的课程,能让他们用更世界的音乐展现中国的文化。”(记者 朱渊)

编辑: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