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谭盾+杭盖+SSO:当交响撞上摇滚

来源:新民邻声  作者:朱渊  时间:2017-07-11 12:57

谭盾在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和杭盖乐队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郭新洋.jpg

图说:谭盾在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和杭盖乐队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初升的太阳》和《花斑马》让人听见“欧洲巴洛克”与“摇滚”对话,低音提琴协奏曲《狼图腾》展开了“毛利族”和“成吉思汗”的讨论,周璇《四季歌》衔接《上海半导体》带出的是“过去”与“现代”的时间差。

  2017上海夏季音乐季(MISA)日日有惊喜,昨晚,谭盾、杭盖乐队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谱写的“交响摇滚”,让人切实感受到物理交响遇到摇滚催化产生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克制的交响迷,或是放肆的摇滚粉,都在这一晚被撞击得难以平静。

杭盖乐队主唱胡日查和巴图巴根在演唱-郭新洋.jpg

图说:杭盖乐队主唱胡日查和巴图巴根在演唱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交响“对话”摇滚

  讲究融合协调平衡美的交响乐,要同特立独行个性化的摇滚“对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现这样独立而又统一的融合,谭盾与杭盖乐队磨合了整整两年。演出前最后几小时,谭盾还在调整音响的角度,以及杭盖和交响乐队位置。杭盖乐队队长伊立奇说:“杭盖的音乐是蒙古乐民谣和摇滚的结合,要和交响形成对话和交流,合到一起是最难的。”

  这份技术上的难度,谭盾用了更深入浅出的比喻:“注重个人表现的摇滚,就像昆曲和京剧,看的是角儿。而注重和谐的交响,则由指挥统领。为了不让这场交响摇滚成为拼贴,或是谁沦为谁的伴奏,就要让角儿的发挥和指挥的步调相融。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杭盖乐队主唱胡日查在演唱-郭新洋.jpg

图说:杭盖乐队主唱胡日查在演唱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能做到如今的程度,谭盾的语气中也不乏自得:“交响和摇滚有各自的美学和传统,技术上的平衡,音响上的调整,音场上的层次,都很难。我们虽然也花了两年的时间,但我们做到了。” 

  过去“对话”未来

  演出下半场,以谭盾最新编曲的《上海半导体》掀起首个高潮。《上海半导体》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草原,原本叫《上海产的半导体》。除了这首歌,半导体这古朴的物件也出现在正中指挥台旁,在《上海半导体》开唱前,谭盾就扭开了身旁老旧的半导体,周璇的《四季歌》伴着老机器的滋滋声从上世纪悠悠飘来,让人在怀旧的失落和感悟中,走向未来的激昂。

谭盾在指挥现场观众与乐队共同欢唱-郭新洋.jpg

图说:谭盾在指挥现场观众与乐队共同欢唱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谭盾看来,过去100年中国的现代文明大部分都是在上海产生的,从第一个缝纫机到第一辆自行车,从第一个半导体到中国第一架飞机,所有的东西都和“上海制造”有关。“上海制造”被带到乡村和草原,改变了我们的步伐和生活节奏,也改变了我们的梦想。“今晚你听《上海半导体》,听到的是两个时代的对话,是人类成熟的步伐。”(记者 朱渊)

f158411679224a4589d2a41d3402caf9_th.jpg

图说:演出海报 网络图 

  【马上评】交响需要摇滚精神

  为什么一定要做交响摇滚?这是谭盾被问到无数次的问题。他的回答简单直接:“交响需要摇滚精神。”

  摇滚,是和社会的对话;而交响乐则常常是维护传统,是一种有着两三百年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传统。然而,继承交响的我们常常忘了,每一个艺术家和交响乐团的合作,最初都源自摇滚的精神。比如贝多芬、瓦格纳、威尔第,如果不和社会对话,他们不可能推动古典交响的进步。

  谭盾直言:“我们过去这几十年,是把交响关进了博物馆的笼子。只玩传统和过去的经典,不再发出当代的声音,这是错误的,我们需要贝多芬。”

  管弦乐队需要贝多芬的精神,凝集年轻的创造力,凝聚社会参与感。昨晚,因上海交响乐团和摇滚杭盖乐队的合作,剧场里汇集了交响和摇滚两方的乐迷。这种对比和跨界,开拓了古典音乐的受众,也让摇滚精神注入了每个人的心里。(朱渊)

编辑: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