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吴健/文
“我们一边用着燃气炉,一边争论充电电池价格、专用充电站数量,还有电动车该用什么标准插座时,中国同志们已给车子装上电动机,开着它们奔向未来。”几个月前,俄罗斯《生意人报》记者伊利亚·季诺维也夫对上海制造的电动车表达羡慕之情,和许多熟悉中国的外国友人一样,在他的眼里,“上海制造”是“中国式成功”的缩影,不仅体现在迅速推出数量庞大、型号各异的产品,还在于从“上海制造”的进步中看到真正的成就。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上海制造”是这座城市最具识别度的标识之一,多年来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位居舞台中央,堪称“共和国的脊梁”。这从“上海师傅”的口碑中可见一斑。参与多项重大工程的原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刘从军坦言,“我得出自真心地表扬上海工人师傅几句,精明细致是他们的特点,技术高超,工作一丝不苟。说句不客气的话,当时一个上海的四级工比有些地方的八级工水平还高!”
对这些光荣传统,我们不能丢弃,更应发扬光大。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这当中,“上海制造”理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在“中国制造”舞台上展现最美舞姿。上海正全力打响包括“上海制造”在内的四大品牌,这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根据中央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总体规划,在十大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中,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和传播将是核心,例如高端计算机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替代能源汽车等等,上海不仅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总体规划》),上海要努力建设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今天重振“上海制造”,一方面是要保证制造业的必要规模,抑制“脱实向虚”冲动,坚决做实实体经济;同时更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着力把“高端制造”做大做强。这就需要我们紧扣科创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对技术更迭、产业革新的趋势保持高度敏感,不断用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经济学家熊彼得对创新打了个比喻,“如果敞篷马车产量增加,那叫增长;若转产汽车,那叫创新,也是真正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罗德里克提出过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警告,如果沉醉于单纯寻求利润的投资、粗放的工业政策和低端规模出口的模式,不及早谋划创新升级、进入产业高端,一度欣欣向荣的工厂会在“无创新式增长”中丧失生存机会。
面对激烈竞争,上海正努力转型为创新前沿。在临港,有打造“工业皇冠明珠”发动机的“动力之都”;在张江,有研发生物医药的前沿科创中心;在闵行,有中国航天的精英团队……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曾出过一份调查报告,从中国44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样本看,本国企业在25个行业中发挥主导,不少都来自上海。无疑,创新是新一轮全球知识经济中的支配性因素,上海在这一方面将扮演“有声有色的角色”。
德国经济学家贡纳尔·海因松注意到一个细节,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对上海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评估,只有38个人数学表现欠佳,而表现优异或者非常优异的达到554人,超过一系列发达国家的学生。而在刚结束的国际技能大赛上,上海选手成为大获全胜的中国代表团里的佼佼者,这都预示着“上海制造”正在抢占明天的制高点。诚如俄罗斯记者季诺维也夫跟同行谈及自己见过的上海年轻工程师时说,“面对他们,你只会感到肃然起敬”。
不忘强调一句,“上海制造”核心要素是“人”,“工匠精神”应得到充分传承。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政府的政策设计、环境营造,都要树立起“品质优先”的导向,努力把“上海制造”做到极致,这都需要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为制造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少儿英语教育论坛|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陆家嘴金融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0900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 在本网站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美术设计、程序及多媒体等信息,未经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获得著作权人合法书面授权的,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使用时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民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22899999 传真:021-62677454
邮箱:稿件处理 处理时间: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