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 | 高考2018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作者:王蔚     编辑:吕倩雯     2018-06-06 17:20 | |

孙绍波/画

王蔚/文

转眼又到高考日。借用电影《高考1977》的片名来说些事。不用再老生常谈40年前的什么报考人数啦、毛入学率啦等,只说说我们上海的几个数据。

最近几年,上海参加6月份秋季高考的考生基本上都在5万名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且看,今年报考本市45个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约18万余人;今年本市录用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为5.2万名;去年,本市仅报考司法考试的人数就达3万多名……引用这些数据,只是想说,本周区区5万人的高考,一两场演唱会的观众人数,在全年众多各类国家级考试中,并非“重头戏”,普通的一场考试而已。

反诘可能也正源于此。“高考不重要?”“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一辈子才一次高考啊。”有道理。具体到每个学生,放到每个家庭来看,高考又几乎是天大的事。考的人再少、录取率再高,“我想上好的大学”永远会是一个无解的供给侧矛盾,全世界都一样。

只是,这样的反诘,有时也会一叶障目。40年前全国成百上千万的年轻人,是通过一个高考分数改变了命运走向,多少有赖“时势造英雄”的机缘。而现在,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较为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再寄望于通过“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唯一途径来造化人生,这多少又会有些不见森林了。高考,只是学段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驿站,只是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础学历路途上的一个加油站,只是一个人奏响终身学习进行曲中的一个连音符。

高考,重要,但又很平常;关键,但也曲径通幽。

首先,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已发生了重大改变。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因此,“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唯学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这样的人才观,也使即将走上高考之路的年轻人获得更多极为重要的启示。

其次,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也在不断强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今年,教育部已完成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高中课程改革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效衔接。在高考命题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同时,高考加分项目和人数大幅减少,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到35个,减幅63%。自主招生考录程序更加严格规范,选拔更加科学有效,招生人数约占高校招生总规模的2%。所有这一切的改革,皆为了通过高考的“指挥棒”,导向到一条清晰正确的育人道路上。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高考体制、考试模式、录取政策不断变革与优化的40年。从沿用了几十年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到如今开始实施的“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关注的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进程中人的作用与价值。毕竟,高考也是一场选拔性考试,但选拔不是拔尖,更不是掐尖,而是把不同特长、不同志向、不同潜质的人,挑选到适合他们的、不同培养路径的高一级学习环境里去进一步增长知识、提升技能。4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稀缺资源变成了普及性和通识性的国民教育一部分。然而,“人人有大学上”和“人人都想上好的大学”完全是两个范畴的问题,而且,“都想上好的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伪命题。这恰恰也是在深化高考改革进程中要普及好的一个基本认识。“好的大学”在于让不同的人都能学得其所、扬其所长,进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城市与我》《一切都会过去》《曾被舍弃的微光》《更重要的事情》《穿越沙漠和自由》《内心的坚硬和柔软》《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赘言一句:明天,高考首日,社会又会聚焦语文作文。综观这些年来的题目,把“人”写好,当属题中之要义。万变不离其宗。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