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 | 个税调整增强获得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姚丽萍     作者:姚丽萍     编辑:吕倩雯     2018-06-20 13:21 | |

孙绍波/画

姚丽萍/文

目前,个人所得税是我国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无论是筹集财政收入,抑或调节收入分配,个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昨天,广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颁布以来的第七次大修。

较之以往,本次大修有望迎来税收制度的一些根本性变革,而更引人关注的是,个税法大修鲜明的立法价值取向——兼顾公平效率,保障劳动者收入实质性增长。

先来看看,这“第七次”极可能将带来哪些根本性变革?草案文本中,最弹眼落睛的,莫过于: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这些变化,引爆了舆论,人们甚至以“普大喜奔”期盼修正案尽早通过。的确,这是一次力度空前的个税改革,若修正案通过,将会大大降低劳动者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

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调整个税,保障劳动者收入实质性增长,是近年来国家税收制度改革遵循的方向,其间,更离不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不懈努力。

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确定800元为个税起征点。从此,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历了三次调整。

第一次,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个税法的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

第二次,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8年3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

第三次,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提高个税起征点,已是上海代表团的热点关注。当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现行个税制度较之经济社会发展已显滞后,个税制度亟需改革完善。如何改革完善?提高个税起征点,首当其冲。

近年来,全社会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也很高。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整体提高,物价涨幅已高于个人所得税扣除额上调的幅度,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个人所得税税负,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劳动者收入,也有利于拉动消费、繁荣市场。

同时,我国1980年开始设置的个税,是为当时仅占总人口0.001%的高收入者设置的税种。到了2009年,国家统计局于当年4月10日发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薪已经为2436元,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让缴纳个税的人口数量较1980年大幅提升。因此,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助于普遍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

为此,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上海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代表建议,建议调整税收保证劳动者收入实质性增长。同年9月,我国个税起征点第三次调整——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

今年,个税起征点有望迎来第四次调整。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税收法定,个税改革的制度设计,目前已进入法定程序。值得关注的是,昨天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税法修订草案,不只是简单提高起征点,更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民生密切相关领域入手,一揽子减轻个税支出负担,切实保障劳动者,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实质性增长;其中的制度设计,既有“首次”创新,也很“接地气”。与此同时,个税法修订还特别增加了反避税条款,加强高收入人群的个税监管,堵住税收流失的漏洞。

众所周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其价值就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作为我国第三大税种的个人所得税,其制度供给又将如何伴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值得期待。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