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万里寄情 智力援疆——记上海第十六批“银龄行动”志愿者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一能     编辑:蔡燕     2018-09-02 13:42 | |

图说:上海第十六批“银龄行动”志愿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高考上海作文题“被需要”,曾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被需要”究竟是种负担,还是一种责任?应当如何看待被需要?就在高考落下帷幕的12天后,20位上海老人,启程赶赴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开展为期2个多月的志愿服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医生、心理咨询师、退休大学教授……在“银龄行动”的号召下,这群老年知识分子志愿者,用行动回答了属于他们“被需要”的人生考题。

日前,记者来到新疆喀什地区、克拉玛依等地,采访了上海第十六批“银龄行动”的部分志愿者。平均年龄63岁的他们,其中有13人曾多次智力援疆,在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才智与汗水。原本退休后可以安享天伦,含饴弄孙的他们,为何选择一次次前往新疆与各族群众同甘共苦?通过实地采访,一段段关于情感、责任、牵绊、大爱的动人故事逐渐呈现。

责任 想把毕生所学倒出来

“银龄行动”是2003年起,全国老龄委倡导并组织全国大中城市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以各种形式向中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的行动。新疆是上海“银龄行动”主要的对口地区,而医疗则是援助计划的重中之重。

61岁的何勤国,退休前是上海四一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何勤国说,在上海工作了一辈子,积累了一些经验,早就想把这些经验带到边疆,于是就报名“银龄行动”参加智力援疆,来到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原来他想将上海的经验直接照搬到这里,来了之后才发现并不合适,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当地医院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皮肤科虽然是一个小科室,但非常依靠经验,科里的两个老医生都在50岁以上,规培生又刚刚回来,三五年内很难独立开展工作,一些例如真菌检查、激光治疗之类的医疗项目也比较欠缺。为此,何勤国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年轻医生开展培训上。他还专门写了一份皮肤科发展建议书,建议只要增加一名医生,配备两台显微镜,开设两个新项目,就能明显提升当地医院皮肤科诊疗水平。

在新疆志愿服务的2个多月,也让何勤国收益颇多。除了诊治一些例如原发卡普斯肉瘤、猫癣、皮肤结核病等这些当地特有的病症外,他还会负责一些会诊。前不久一位患者因为药物反应出现了严重药疹,全身像烫伤一样生命垂危。何勤国深知这种病症的凶险,依靠经验立即采取大剂量激素治疗,第三天病人皮疹开始好转,现已痊愈出院。“来这里我们还是能够起到一些作用的。”何勤国接受采访时说,今年的志愿服务已经接近尾声,但今后一定还会来,因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58岁的唐琦文是上海眼病防治中心退休副主任药师,今年是她第三次援疆。在上海援疆干部以及志愿者中,药学专业她是第一人。药师的职责,是审核医嘱是否合理恰当、指导病人服药、监管处方。刚来时,她还非常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在喀什二院领导、同事的帮助下,唐琦文迅速进入了状态。今年收到喀什二院的邀请再次来疆,主要负责药事质量监控,以及帮助建立喀什首个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推动符合南疆地区社会现状的药学发展。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喀什二院药学部临床药师有6人申报课题,3人被医院选中。“在这里有为、有学、有乐,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唐琦文说,别人觉得她辛苦,她却乐在其中。在她带动下,许多上海老专家也对“银龄行动”产生了兴趣,表示想报名参加。

今年70岁的韦朝生,是本届上海志愿者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今年已经是他连续3次赴疆。作为一名资深心内科专家,他的专业特长是心电图读图,目前在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韦朝生17岁曾在新疆支边,一呆就是20年,对新疆感情深厚。退休后,他一直无法忘怀年轻时支边的豪情壮志,年纪越大越是想去新疆,想用自己的技术为新疆作一些贡献。

图说:韦朝生与病人交流。受访者供图

在家里人特别是97岁的岳母和小孙女的支持下,韦朝生自2016年开始连续赴疆志愿服务3次。韦朝生说,在心内科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识读心电图,但也是最难最需要经验的,例如心梗经常被误认为心律失常。因此根据病人的案例开展讲座,提升当地医生读图能力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他援疆支援服务的重点。

韦朝生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当地医生、患者的一致好评,许多看似无大碍的心电图被韦朝生看出了大问题,一些以为得了重病心理负担很重的病人,经他判断后并无大碍。“我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倒出来,时间太短,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韦朝生说,因为岁数大了,明年还能不能来还不知道,但只要在这里一天,就要争分夺秒为提升新疆医疗水平作出贡献,这既是一种情结,更是一份责任。

情怀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喀什地区老年大学声乐教室,一群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妈们正在进行发声训练。新疆女同胞以能歌善舞闻名,但她们的老师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大妈,来自上海杨浦沪东工人文化宫的声乐老师叶茵。

今年60岁的叶茵已经连续3年援疆,因为2010年曾经来过南疆演出,对新疆的感觉极好,就一直想再来。2015年她第一次知道“银龄行动”,当时正好需要一个在声乐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负责群众文化建设,叶茵马上报名参加了。几天后,她正要准备去北欧旅行,突然得知自己获选,于是马上取消旅行团行程赶赴新疆。在前两次的志愿服务中,叶茵为喀什地区老年大学建立了一间声乐教室,今年她想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突破,组建一支女声合唱团。

图说:叶茵与她的合唱团。受访者供图

在合唱团排练现场,叶茵身穿艾德莱斯绸民族服饰,带着学员们载歌载舞,乍一看还以为是新疆大妈,连一些民族学员都说分不清她是哪里人。维吾尔族学员马伊诺与迪丽巴尔跟着叶茵学了好几个月,连声说这位上海老师有水平,以前她们只是喜欢唱但是不专业,经过培训后,现在唱歌好听还不累,回家唱给孩子和老公听,家人都震惊了,一直追着问和谁学的。而叶茵也觉得,和学员们在一起很快乐,不同民族的姐妹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让她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

今年55岁的黄立新,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系退休教授,3月份刚刚退休的她是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在喀什地区巴楚县职业高中开展志愿服务。黄立新告诉记者,20岁时她就想去边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一晃几十年过去,已经退休的她,在得知“银龄行动”后,少女时代支援边疆的心愿又开始萌发,于是她推掉了外地和外国大学的任教邀请,毅然在退休第一年赶赴新疆,圆自己一个新疆梦。

一位上海的大学教授,去新疆小县城职业高中任教,是否一定能够手到擒来?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黄立新所在的巴楚职业高中,情况比较特殊,学生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的孩子,其中有不少普通话能力很弱,而机械汽车专业教材,恰恰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许多孩子连课都听不懂,更别提学习专业知识了。

于是黄立新决定,填补当地专业课程普通话教学的空白点,她编写了一部既能学专业也能学语言的教材,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专业知识,让学生们看得懂能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准。在暑期班的一节专业课上,记者看到,黄立新把机械专业课上成了语文课,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还有生词练习,确保班级里普通话水平最低的孩子也能跟上。

“这里的工作一点不简单,2个半月的志愿服务我把自己34年零8个月全部的教学经验全部用上了。”黄立新告诉记者,她的努力获得了学校的鼎力支持,还邀请她用同样的模式编写了一部纺织专业的普通话教材,两本教材将在新学期投入使用。

当地的老师对黄立新最多的评价就是热情四溢,永远在用积极的心态鼓舞着身边人,他们非常想让黄老师多留一阵,于是也对她格外贴心照顾。有一次黄立新的女儿从上海来看她,黄立新因为工作繁忙不能陪女儿好好逛逛新疆,只能在巴楚一起吃了顿饭。但女儿不知道的是,那家所谓的“农家乐”其实就是一位老师的家,所有的“服务员”、“厨师”甚至“民族舞蹈演员”都是学校的同事们,这就是他们回报黄立新的方式。说起这段往事,黄立新禁不住泪流满面,她已经决定在本次志愿服务结束后,申请继续在巴楚工作。

图说:黄立新正在上课。受访者供图

巴楚县地处南疆偏远地区,许多人都不会想到3D打印在这里非常普及,许多学校、科技中心都有3D打印设备。但设备需要维护,也需要有人开展培训,谁来负责这项工作?来自上海民立中学的退休科技教师金南接下了这项工作。

今年62岁的金南是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来到南疆,在上海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他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能来做些啥。到了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后,才发现自己在上海做的“功课”基本都用不上,他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在志愿服务中,他意外发现巴楚县的3D打印机普及率很高,而且上到学校研究生,下到村居老百姓,对3D打印学习的需求非常旺盛。3D打印需要换打印笔,而且高频率使用后很容易出故障,解决这些问题都是身为科技教师金南的强项。

一次次跟随当地干部下乡科普的过程中,金南一直在修理损坏的3D打印机,前前后后修了200多次,修到眼睛发酸发胀为止,还被跳蚤咬了几十个包,清凉油用完了只能用盐水处理。“和当地干部比起来,这点苦只能算是小意思,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我始终在被感动被教育着。”在金南的指导下,当地的几位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操作3D打印机,制作出拥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小帽子、小板车、婴儿床等小物件,并送到上海参加比赛,获得了一致好评。2个多月的志愿服务结束在即,金南则觉得5000公里的距离并不是太大问题。“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与人不再被空间所限,我把联系方式给了这里的老师同事,今后不论遇到任何问题,我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情感 用我的拥抱抚平你的心伤

每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来自上海尚俘心理咨询中心的徐金尧出现在喀什地区社会福利院时,她都会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称呼她:徐老师妈妈。这份信任的由来,要从徐金尧参加“银龄行动”之初开始说起。

图说:徐金尧和孩子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5年,徐金尧通过上海老科协了解了“银龄行动”项目,当年正巧增加了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项目,于是同样有着“新疆情结”的她立即报名参加。今年,69岁的她已经是第二次赴疆参加志愿服务。

当地福利院对于院内老人与孩子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但由于心理咨询人才的缺乏,往往难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关怀,徐金尧的到来正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她每天疏导的对象,大多有着不可言说的心伤,徐金尧为他们进行了心理评估,建立了心理档案,便于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拾快乐自信的人生。

徐金尧形容自己的工作像个消防员,经常会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开展危机干预。一次,儿童福利院有几个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徐金尧通过做游戏、演讲等方式,评估孩子们的心态和病情,并以漫画的形式,开心理处方,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教会他们控制情绪,处理各种问题。

开始时,面对陌生的心理咨询师,孩子们一下子难以敞开心扉,但和蔼可亲的徐金尧很快用真诚与专业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信任她,喊她徐老师妈妈,非常配合心理辅导。在徐金尧为他们组织的“盛夏之夜”晚会上,福利院的孩子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节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一位男孩对她说:“我会记住这一天,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徐金尧觉得,有了这句话,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但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则需要入院治疗。来自上海虹口区卫计委的任国倩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今年63岁的她是首次参加“银龄行动”,现在克拉玛依医院临床睡眠科志愿服务。和一般医院的精神科病房不同,任国倩所服务的病房是24小时开放,病房管理对医生护士的要求都非常高,如果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很难留住病人,有时深夜病人睡不着觉,来来回回走动,医护人员需要陪他们聊天疏导,直到病人安然入睡。

一次任国倩遇到了一位患者,有着33年的重度心理创伤,这位维吾尔族单身妈妈幼年母亲去世,后来又有三段不幸福的婚姻,严重抑郁并多次试图自杀。为配合药物治疗,任国倩对她实施了2个半小时的心理疏导。当这位女士将多年的不顺完全叙述后忍不住浑身颤抖痛哭流涕,而任国倩也情不自禁地给了她一个长时间的拥抱。当多年压抑的情绪得以发泄后,这位女士的病情开始好转,经过任国倩一个月的精心治疗,现已康复出院,出院前还把任国倩介绍给自己的亲属,说就是这位上海医生治好了她33年的心病。

这个案例给了任国倩很大触动,新疆地区心理疾病治疗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心理卫生医务人员力量又比较薄弱。因此,她在两个半月的志愿服务期间,除了直面病人,更多的精力是在帮助医院培养人才梯队,把上海精神卫生医学方面的经验尽可能多地留下来。“我在这里感受到了被需要,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任国倩说,回沪后她也会把在新疆志愿服务的经历与身边人分享,让更多的上海老专家了解新疆,了解“银龄行动”,和她一起加入到智力援疆的队伍中来。

交融 付出爱,也被爱包围

在赴疆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最让专家们感动的,是新疆当地群众的淳朴善良,以及他们对上海专家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挚感情。相比智力援疆,情感援疆同样重要,在与当地群众交融交往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动人故事。

来自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退休医生刘红娣今年67岁,是第七次参加“银龄行动”赴疆开展志愿服务,也是援疆次数最多的上海志愿者。2012年在泽普县人民医院,刘红娣结识了一位13岁维吾尔族小女孩,结下了一段长达六年的奇妙缘分。

图说:刘红娣与哈斯耶提。受访者供图

当时刘红娣在病房巡查,这位名叫哈斯耶提的小姑娘偷偷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从并不通顺且歪歪扭扭的汉字中透露出的,满是令人动容的真情。原来女孩子觉得,刘红娣是她看到过笑容最温暖的医生,这是妈妈才会有的笑容,而且刘医生不远万里到这里为他们治病,这份大爱让她非常感动。眼看就要出院,鼓起勇气写下这张纸条,希望能认识刘医生并和她合影留念。

深受感动的刘红娣满足了女孩的心愿,之后的六年中,只要刘红娣来到新疆志愿服务,从不出远门的哈斯耶提都会克服困难赶来与她相会,只为看一眼刘医生的微笑,留下一张合照。

翻开她们的相册,通过一张张合照,眼看着哈斯耶提从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而刘红娣也变得白发苍苍。如今,这对忘年挚交已经以母女相称,哈斯耶提叫刘红娣“我的汉族妈妈”,而刘红娣则称她为“我的好女儿”。在今年两人的相会中,女孩对记者说出了她的心愿:“我想去上海念大学,因为那里有我的汉族妈妈。”

上海眼病防治中心退休副主任医生陈俭华,已是第四次援疆志愿服务。2016年开始,她资助了喀什大学附中的一位维吾尔族困难学生。3年间,陈俭华一直与这位男生保持联系,告诉他要好好读书,并资助他完成学业。而孩子也非常争气,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今年读高三的他告诉陈俭华,自己的志愿是报考上海财经大学,对此陈医生表示会全力支持,让他安心学习。

       虽然每年资助的钱不算多,但陈医生一直把男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鼓励他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这份情意让男孩的家人都非常感动,经常会寄一些家乡的特产给陈俭华。“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新疆有了亲人一样。”陈俭华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情意和牵挂,让她一次次来到新疆,在付出爱的同时,也被爱所深深地包围。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