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金色外滩“12条”的含金量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姚丽萍     作者:姚丽萍     编辑:黄佳琪     2018-09-13 13:18 | |

孙绍波/画

姚丽萍/文

金色外滩,百年金融,铸就了响亮的城市传奇。

而今,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更高水平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金色外滩又将迸发怎样的制度创新?

昨天,2018年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如期而至。此前,外滩金融集聚带“服务上海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外滩外资金融12条”发布。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不妨看看这“12条”的含金量。

截至2017年底,外滩金融集聚带集聚了44家外资金融机构,涉及亚、欧、北美、南美、非洲五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上海435家外资金融机构的11%。今后,如何鼓励外资金融扩大发展,做优做强?“12条”给出的思路是——持续提升外滩外资金融的比重与能级,支持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引入外资;支持外资金融机构通过增资等方式扩大持股比例;支持外资金融扩大经营范围,鼓励引入国际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如此导向,鼓励外资金融做优做强,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又是什么?

其一,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伴随金融有序开放,优质的外资金融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新鲜血液,其成熟的理念、产品和管理,以及丰富的国际经验都会有溢出效应,将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是对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品牌的重要组成。

因此,“12条”说——鼓励外资金融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外资金融国际经验优势,积极服务上海经济、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服务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步伐,助力外滩金融集聚带资产管理中心功能完善,切实提升外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其二,鼓励外资金融创新参与自贸区先行先试。

上海要建成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对外开放100条中提出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的创新举措,正是旨在推动外资金融的积极参与。外滩金融集聚带,作为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区域之一,鼓励外资金融主动对接自贸区金融创新先行先试,推动更多国际金融资源与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联动,也是责无旁贷。

因此,“12条”说——聚焦上海建设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目标任务,依托金融要素市场集聚的优势,鼓励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股市、债市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支持境外创新企业在沪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创新并积极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使用功能,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服务上海更高层次金融开放的能力。

其三,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可或缺。

“新金融”,是百年外滩最具辨识度的时代特征。外滩金融集聚带将鼓励外资金融推动科技赋能金融服务,积极承接金融对外开放的机遇,重点聚焦国际化、引领型的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跨界新兴行业,持续丰富“新金融”内涵,树立“新金融”创新引领、包容有序的形象,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金融特色区域,全力服务上海金融科技高地建设。

因此,“12条”说——鼓励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境外资本发起设立或参与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创新引领行业的投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外优秀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广泛合作,探索建立以中外合作为特色的金融科技孵化器,积极打造外滩国际化的金融科技专业园区。 

综上所述,“12条”,从服务实体经济,参与自贸区先行先试,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无不蕴含着金色外滩在新时代的“含金量”。

百年传奇,已是历史。今天,站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之一的新定位上,要服务上海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就要有聚焦外资金融集聚、创新、发展的新作为,金色外滩能否不负使命,时间将给出答案。

此时此刻,金色外滩,要做的是——锚定历史传承,不断提高外资金融的比重与能级;借力制度创新,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擦亮金融服务品牌,砥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