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 | “一网通办”打通“任督二脉”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宋宁华     作者:宋宁华     编辑:吕倩雯     2018-11-02 14:44 | |

孙绍波/画

宋宁华/文

到政府部门办事,能否像网购一样方便?不远的将来,在上海有望成为现实。今年10月17日,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标志着本市“一网通办”建设迈出关键性一步,进入全面打响高效政务服务金字招牌的阶段。

尽管改革以来成果斐然,但是“一网通办”仍存在许多“痛点”“堵点”,亟需打通“任督二脉”。为此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市经济信息化委共同研究制定了本市首部关于公共数据管理与“一网通办”改革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到政府部门办事,需要这证明、那盖章,四处奔波不算,偶尔还会遭遇部门间互相推诿、要求出具“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的情况。尤其是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户籍、教育、就业、生育、医疗、婚姻等基本信息还处于孤岛状态。“立足于对公共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立法,打破信息壁垒,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协同办事和综合监管,最大限度实现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市政府法制办主任茆荣华表示,从立法角度而言,希望通过聚焦“一网通办”应用涉及的重点环节,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笔者从市政府了解到,“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运行以来,马上受到市民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共有1274项事项接入统一受理平台,90%以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截至目前,“一网通办”注册个人用户达745万,法人用户超过189万,包括交通罚款等越来越多的公共事项可以轻松在网上预约或办理。

但是,本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条块割裂,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法律效力不明确;公共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等。对此,市政府决定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破解瓶颈问题,大力创新突破,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才能少跑腿。如果说“一网通办”是前台的“金字招牌”,公共数据管理则是后台的“最强大脑”。笔者注意到,在此次《办法》中,其中一大亮点便是打破原先政府部门之间的“蜂窝煤”(纵向通畅、横向不通)现象,要求公共数据“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并大胆提出“应用场景授权”的制度设想,只要共享需求符合具体应用场景,就可以直接使用共享数据。此外,还要求各单位制定数据开放清单,向社会公布;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的高价值数据应当优先开放。

为了保证“清如许”的源头活水,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不可或缺。《办法》明确,市政府办公厅是本市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大数据中心具体承担本市公共数据归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管理,市经信委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开发应用和产业发展。其他相关部门则各司其职、做好有关工作。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拥抱互联网的时代,《办法》还直指“一网通办”中电子材料与纸质材料效力不等同的“痛点”问题,推动了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管理等3个配套文件同步实施,打开了政务服务的“黑匣子”,为实现全流程网上办事铺平道路。也就是说,在政务服务过程中,如果能通过系统直接调取电子证照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实体证照,省却了提供各种材料的麻烦;各行政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不得拒绝电子印章的使用;还重点规范了“一网通办”形成的电子档案管理。

全面力推“一网通办”,标志着本市政务服务从提升服务态度、升级到互联网思维的新飞跃。传统的政务服务往往基于“政府部门能提供什么”,如今则又向前迈进一大步,转为“用户需要什么”,通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让用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综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理念、新技术,使政府服务各项工作可见、可及、可反馈,让越来越“聪明”的“一网通办”系统成为用户的“田螺姑娘”,未来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办事信息,给用户主动推送相关政务服务。

作为全国率先推进“一网通办”的区域,上海要率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加大破冰力度,才能最终打响高效政务服务的“上海牌”。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