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爱申活,暖心春】新民特写:除夕恰逢立春,上海人餐桌上少不了这根“金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作者:方翔     编辑:杜雨敖     2019-02-03 12:30 | |

“今朝是陈佩秋先生的生日,伊每年都不希望我们破费,还要请阿拉吃饭,因为是小年夜,所以大家又会当成一顿年夜饭。”沪上知名收藏家徐建华说,“在上海人的年夜饭上,有一道点心是必须要上的,这就是春卷,大家又叫它‘金条’,陈佩秋先生、韩敏先生等许多老画家都非常喜欢吃春卷的。”

明天,我们就将迎来除夕,而在节气上又恰逢立春。立春节气,有“咬春”的习俗,而年夜饭上又少不了这根“金条”,因而今年春卷就更加受到关注。“以前,跟老画家们一起吃春卷,主要是黄芽菜肉丝馅比较多,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像黄鱼春卷、虾仁春卷等新品种也受到大家的欢迎,像韩敏先生就特别喜欢吃黄鱼春卷。”让徐建华最难忘的还是妈妈在的时候包的春卷,“小时候,妈妈不仅是会包春卷,还会自己做春卷皮子,现在妈妈虽然已经走了,但是这种味道真的是永远不会忘记。”

对于现在90后、00后来说,对于春卷的印象,要么是店里已经煎好的,要么是超市速冻的,但是对于他们的父辈那一代人来说,更乐于到菜市场购买现做的春卷皮,然后回家自己剁馅包春卷。

图说:金黄酥脆的春卷  IC图

沪上知名画家洪健曾经画过一组上海传统的小吃,大饼、油条、小笼,……,而他本人对于春卷也是十分热爱,“记得30多年前,那个时候买春卷皮子还不方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面上出现了机器做的春卷皮子,基本上一元一袋,不过现在阿拉还是喜欢到菜场去买手工做的。一只用柏油桶改装的煤球炉上搁着一块比桶口略大一点的熟铁板,摊春卷皮子的师傅手里托着一团揉搓上劲的湿面团,迅速地在铁板上顺时针一抹,吱的一声,再手腕一抖,面团回到师傅的手里,而铁板上的一张春卷皮子已经好了。”

1983年1月13日的新民晚报曾经刊登过一篇介绍春卷皮子的文章,其中提到,由于当时市场上肉多、白菜多,居民手中余油多,因此这一年春卷皮子需要量激增,小绍兴、鲜得来等老字号店组织了四十多位师傅,分四批带徒弟,培训做皮子。他们利用大饼炉、油条炉,因店制宜,就地培训。由此可见,上海人对于春卷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

事实上,以前上海也有一些做春卷的“名店”,像以肉丝黄芽菜春卷当招牌菜的“红榴村”在许多老上海心目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后来“红榴村”歇业的时候,王家沙将那里的师傅请进门,将春卷继续发扬光大。

上海市政协常委、徐汇创客中心创始人邵楠,在中国的最北面和最南面都生活过,而选择上海定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邵楠坦言,其对于春节没有任何的“抵抗力”,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肯定少不了这一口,至于口味,还是传统的黄芽菜肉丝最喜欢。

“我通过研究发现,春卷应该是从春饼演变而来的。”沪上知名美食作家沈嘉禄说,“上海人平时就非常喜欢吃春卷,云南路小吃街上,一块排骨加上四只春卷是许多上海人的标配,到了春节,自己做春卷也是最有‘腔调’的,相比外头卖的速冻春卷,将勾芡的黄芽菜肉丝包入春卷皮中,然后炸至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湿滑、鲜香、酥脆,这才是妈妈的味道,也是让人难以忘记的年味。”

首席记者  方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