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 | 高考成绩被剑桥认可之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作者:邵宁     编辑:吕倩雯     2019-03-29 12:24 | |

孙绍波/画

邵宁/文

几天前,一则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在教育圈堪称“重磅”。

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信息,剑桥大学在“入学要求”里明确指出,中国高考是剑桥大学认可的考试。但对于申请者高考成绩的要求是:考生成绩需达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且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有人说,所在省排名前0.1%,相当于各省状元了。这并不准确,上海每年高考考生数为5-10万人,按0.1%计算,就是50-100人。而浙江去年的高考考生是30万人,前0.1%也就是300人。全国范围内,每年达到这一“硬条件”的有上万人!

有8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第二古老的大学,在许多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来自这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18位之多。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使得这所名校的美丽和浪漫在中国家喻户晓。

事实上,剑桥大学并不是今年刚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也绝非第一所向中国学生抛出橄榄枝的海外知名大学。英国还有伯明翰大学、莱斯特大学、肯特大学等6所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在QS世界大学排名前一百的海外院校中,澳大利亚有6所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国也均有高校接受中国学生通过高考成绩申请,其中包括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名校。美国也有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旧金山大学等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不过,在这些高校中,剑桥大学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所,并且在世界名校中有着示范效应。其背后的深意,值得探究。首先,这体现了中国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其次,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过去,像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悉尼大学这样的名校,是不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的。中国的学生再优秀,想要上这些高校,必须接受国外的游戏规则。许多孩子为了高中毕业后去国外留学,不仅要备战雅思、托福,甚至为了加上A-level或SAT成绩的“砝码”,不得不同时学习国内和国外两套课程,或者索性选择放弃高考,去国际高中学习,参加“外国高考”。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颇为煎熬。

近年来,随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许多发达国家也认识到,中国的崛起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基础教育。随着大量留学生负笈海外,不少国外名校发现,许多高考成绩出色的中国留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也非常优秀。

由此,作为中国教育体系重要一环——高考制度,其科学性和公平合理性,也在国际上被认可。不少外国大学教育专家表示,与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相比,中国高考更具有公信力。旧金山大学副校长史丹利·奈尔博士就表示:“中国的高考制度可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一个特定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质量。”早在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关于中国高考的专题调研报告》,称中国高考是一种选拔学生的有效方式,可作为澳大利亚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标准。正是基于这份报告,从2009年起,澳大利亚就有高校在一定范围内以中国高考成绩为标准录取学生。

有较长一段时期,中国高考在国内也不断受到抨击:“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应试教育无法摆脱的“指挥棒”,重分数而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然而,在中国这个十三亿人的大国,多年来始终没有一种更好的选拔办法可以替代高考来帮高校录取学生。最近,美国爆出名校招生舞弊案,50人被起诉,其中不少是名人家长。这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对于招生制度来说,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高考就十全十美了。全民投入题海战术;“高考工厂”产出“考试机器”;巨大压力转嫁到小学生身上;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这些问题同样令人担忧。高考制度需要不断完善,高考改革正在进行,近来各地已推出了高考改革方案,更注重考察长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希望实现考生个人兴趣爱好和高校选才育才需要的统一。

欧美众多高校历史悠久,其招生方式也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如剑桥大学此次就作出回应:招生并不“唯成绩论”,而是在考试成绩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课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包括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一场的考试,不付出努力无法获得成功。无论是要在中国高考中考出高分,还是被国外大学顺利招录,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实现。希望每个学生实现大学梦、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期待高考改革进一步推进,使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