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上海档案馆藏贝聿铭家书看大师情怀 建筑大师之路始于上海国际饭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孙云     编辑:吴雪舟     2019-05-19 10:04 | |


   图说:2017年在苏州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展出了上海市档案馆馆藏贝聿铭家书复制件。 资料图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102岁高龄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走了,然而,贝聿铭事务所所设计的“小金字塔”永远地留在了上海。其实,贝聿铭与上海有一段特殊的缘分——上海不仅是他生活过的城市,而且,他的建筑大师之路正发端于远东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的建筑工地。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档案馆了解到,馆藏四封贝聿铭赴美留学之初写给父亲贝淞荪的家书,其中,他详细谈到了自己的留学生活,未来大师的情怀和职业规划之路由此可见一斑。

  贝氏在苏州是绵延数百年的望族。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出生,10岁时到上海读中学,从1934年起就住在南阳路170号“贝家花园”里。这段旅居上海的经历,给贝聿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1000幢,房产面积16万余㎡,土地面积约150亩。或许正是因为家中房产众多、风格各异,贝聿铭并未按照银行家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子承父业,先赴英国攻读金融学,继而回国投身金融行业,而是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四封贝聿铭家书。 资料图

  特别是,当时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正在距离贝家不远的今南京西路上建造。听说它地上地下总共将要盖26层,贝聿铭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每周六都要去看看它往上“蹿”了多少。他后来回忆说,“周末常去国际饭店附近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或去台球房打台球。在我看电影和打台球的同时,国际饭店越盖越高,这使我依稀看到了未来,这当归功于上海。”1934年12月1日,大厦终于建成,仰望高高的屋顶,贝聿铭说,“那时的上海我已经看到西方新建筑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次年8月,贝聿铭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踏上了去美国读建筑的留学之路,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知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大师。上海档案馆珍藏的四封亲笔信,就是他初到美国之后给父亲写的家书。从信中可以看出,他的钢笔字工整有力,得益于母亲从小对书法和艺术方面的教导。

  翻阅家书,其中有许多生活琐事,有年轻学子远离家乡向家人的倾诉:“该校(注:指宾大)则只有建筑艺术,而建筑工程则付缺如,因是故男等颇有不满。”也有远隔重洋的喜讯:“惟题则长而且多,普通中国学生对此颇难应付。男此次考试结果颇为满意。”“男一组中演讲亦占一部,于上星期男入第一次演讲,因预备极充分,得连续讲四十分钟之久,颇得教授之嘉许。”同时,贝聿铭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自觉咬字尚欠清准,较之西人相去尚属远甚。加以明年已无英文一科,今年为最后机会,更不敢不勤慎其事。”

  虽然贝聿铭出身望族,家里自是不愁吃穿,但他仍注意节俭。在1935年11月9日的家书中,贝聿铭写道:“为节省金钱计,沿途电报费用均由二人合出”,“男在外一切自知留心,因功课紧严故娱乐较少,因得省下此类费用不少。住宿月纳租约廿三金元,膳食较昂,是以但求其能果腹而不求甘肥,月需三十元左右不等,再加上车资娱乐及其他零星费用,一月约有十七八元之多余。今年内除稍作短途旅行以遣身心及购一冬大衣外,并无较大消费,或有百元左右积蓄之可能,兹今金价又涨,男自能在可能范围内节俭,以轻大人之负担”……如是种种,至今读来仍见字如面,令人感怀,未来大师的动人情怀在家书中足以管中窥豹。

  新民晚报 孙云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