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这位“90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宋宁华     作者:宋宁华     编辑:赵菊玲     2019-09-09 16:56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图说:纪念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座谈会举行。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新闻圈大咖来了,老报人来了、老读者来了、社会各界名人专家学者来了……今天,内地第一份迎来90岁生日的报纸——新民晚报翻开崭新的一页。友谊会堂里,暖意融融,纪念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为这名“90后”庆生,共叙和新民晚报的深厚情缘;更祝愿新民晚报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图说:老读者参加座谈会。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摄

  长久相伴的理由

  作为一张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报纸,读者,是最宝贵的财富;而老读者的陪伴,则是最长情的告白;许多读者都是从小看着新民晚报长大的,至今不离不弃。

图说: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教授俞立中发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如果只订一份报纸,我一定会选择《新民晚报》。作为一个上海人,从孩提认字起就看上了《新民晚报》,它陪伴了我大半人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座谈会上如是说,马上引起台下一片掌声笑声。为什么一份跨越两个世纪的报纸会受到那么多市民的青睐?在他看来,《新民晚报》是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报纸,涉及的内容多样化,很多文章寓意深刻,文笔趣味性强,深受读者喜爱和欢迎。上海的老百姓大都已习惯了“夜饭吃饱,新民晚报”,在工作了一整天,吃过了晚饭,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看一张晚报了。这是至今很多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享受的时刻。

图说: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发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至今保留着一本上世纪90年代媒体介绍她的各种文章的剪报簿。翻开剪报簿,映入眼帘的就是3篇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短文:《女演员的黄金时期》《影视双星》《看奚美娟的戏》。“文章虽小,字字珠玑。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这对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真是幸福;这也是我对《新民晚报》始终心怀感激的原因。”

  新民姓民、新民为民

  新民姓民、新民为民,是新民晚报这只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也是新民晚报办报的初心。

图说: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发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回忆,和新民晚报结缘,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家住在普陀区石泉路旁的新工房,和记者孙洪康的家离得很近,隔窗就能见到。只是我们那时还不认识。”多年工作的经历和记者的职业习惯,让孙洪康养成了“关注民生”的情结,他经常到一些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部门串门,拉家常。孙洪康和徐虎交上了朋友,他深入了解徐虎上门为居民服务的事情,写了一篇《全天候的房修工——记市劳模、中山房管所水电工徐虎的事迹》的报道,刊登在1986年12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这是媒体报道徐虎的第一篇通讯。这篇稿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他媒体也纷纷报道。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新民晚报的报道,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难以忘怀。”尽管现在徐虎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没有闲着。去年,西部集团成立了“徐虎加装电梯工作室”,徐虎积极参加这项民生实事,不断奉献余热,继续为改善百姓生活提供服务。

图说: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参加座谈会。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新民晚报不但见证着历史,还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承着时代精神、民族之光。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年近九旬的程不时特地来到座谈会现场。已是白发苍苍的他和新民晚报是同龄人,和这张报纸有许多共同“语言”。“在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研制过程中,新民晚报给予大飞机事业很多关注。” 程不时表示,大飞机研制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新民晚报的记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把飞机研制人员的工作、生活写出来了,把大飞机精神写出来了。

图说:参加座谈会的知名人士。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摄

  坚守和传承

  今天的新民晚报,已经不再是一张报纸,而是报纸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多端发力的平台,一批“老中青”新闻人们正传承着新民晚报的文脉,并融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图说: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潘高峰发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潘高峰介绍,巧得很,2019年9月9日,是新民晚报创刊90年,也是他进入新民晚报社整整20个年头。“坚守,不是为了坚守而坚守,而是为了改变而坚守。是因为对未来有所期待,对改变充满信心。”他认为,新民晚报要实现“90后再出发”,保持生机活力,具备较高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关键还是要不忘“新民姓民”这个根本,与人民紧紧相依,为人民分忧解难,做人民期盼之事。“每一位新闻人,都应当有生逢其时的使命感,为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不断奋斗。”

图说:2019年9月9日的《新民晚报》。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

  无独有偶,1991年出生的新民晚报年轻记者杨洁和新民晚报同一天生日。当“90后”遇见90岁的新民晚报是怎样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小看着《新民晚报》长大的,在新民晚报实习后更坚定了做新闻人的梦想,希望把青春的创造力、活力融入到这张历史悠久的媒体中。

图说:歌唱家、作家吴霜发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民晚报曾创造了90年的辉煌历史,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最早就见于新民晚报。当时的编辑、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吴霜说,家里至今珍藏着当年发表《沁园春·雪》的报纸,“祝这张古老而年轻的报纸闪亮如新地办下去。”

  一纸风行九十年,媒体融合开新路。“90后”的新民晚报昨日绚烂,未来可期。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