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十年十事 “申”入人心!盘点这十年间百姓亲历的民生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19-12-31 15:05 | |

时光列车满载缤纷的记忆一路向前飞驰,转眼已经停在新千年第二个十年的最后一天。
    回望过去十年,多少新政策、新事物、新变化给申城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放眼未来,追梦旅程在你我的脚下开始了新的进发。

十年,上海巨笔擘画新风貌,每一步风雨前行,都弥足珍贵。

十事,申城宜居宜业俱笑颜,每一次精益求精,都值得点赞。

一江一河 滨水亲市民

2015年,《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公布实施,黄浦江两岸地区将在三年内实现从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之间核心段的滨江公共空间基本贯通,逐步打造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图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段苏州河岸线今年贯通。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2018年1月1日,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的45公里黄浦江两岸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可漫步、可休闲、可观光,浦江两岸旖旎风光让更多市民游客陶醉其中。2017年12月31日本报刊发《走!去看看申城的魅力水岸》,全面介绍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情况。

如果说,黄浦江两岸是上海的“会客厅”。那么,苏州河则是上海市民的“后花园”。继黄浦江之后,苏州河贯通工程已全面启动,到2020年底,上海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本报在12月25日和27日用两个整版报道聚焦了“一江一河”贯通工程的最新动态。

点评>>>

从封闭岸线走向开放的生活秀带,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工程持续推进,开放空间变多、空间功能变多、贯通红利变多。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都是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这将使得“一江一河”更开放、更绿色、更活力、更人文、更舒适、更美丽。

社区养老 一站式服务

“上午10时20分刚过,77岁的施阿婆与85岁的老伴高老伯就出现在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食堂内。土豆丝、清炒冬瓜、什锦玉米粒、油豆腐包肉……高老伯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菜品。一份套餐里包含两素一小荤一大荤,售价14元,算上街道发的4元补贴券,高老伯自己只要花10元……”

图说:虹口区市民驿站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这是2018年8月30日本报刊登的《松江方松街道6年来老人助餐服务尽心尽力》中的一段话,这也是“老年助餐面面观”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本报近年来一直关注社区养老的话题,如本报在2015年7月17日就关注过养老服务中的资源公平有效分配问题。今年的11月13日,申城推进社区养老状况报告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本报次日就推出报道《“养老顾问”呵护“大城养老”》,文中提到,去年5月,申城试点推出“养老顾问”制度,在街镇普遍设立养老顾问点,面对面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畅通养老服务信息,打通养老供需对接。

点评>>>

十多年前,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在上海应运而生,迅速发展。上海整合养老资源,在街镇建立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一站式养老服务,并辐射社区里所有老人,形成了“15分钟服务圈”,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养老服务的道路。

普惠托育 关心“最柔软”

新建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连续两年被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这些托管点环境如何?服务可好?孩子们过得怎样?2019年1月7日起,本报新媒体推出“探访身边托育园”系列短视频,通过报网互动的形式,让读者“走进”新建成的普惠性托育机构,感受家门口的“城市温度”。

图说:黄浦五里桥社区托育园。新民晚报记者 孔明哲/摄

0-6岁孩子的托幼服务,“事关‘最柔软的群体’、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城市未来”。今天,上海正在推动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实现从“多元参与”向“体系构建”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同时,要推动3-6岁学前教育实现从“资源供给”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在均衡、提质、强师资上持续发力。

在9月20日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陈群透露,3年内,全市每一个街镇至少开办1个普惠性托育点。推进托幼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园幼儿园开办托班,鼓励民办幼儿园托班提供普惠性托额。

点评>>>

托幼服务既需要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各方合力,共同做好婴幼儿照护和学前教育,这也是上海可持续发展、打造“有温度”城市的重要内容。

旧区改造 “留改拆”并举

告别“拎马桶”,早日搬进敞亮新居,这是上海居住在二级旧里居民的共同愿望。上海明确旧区改造的功能定位,坚持保基本、保安全,着眼于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保障基本居住功能,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图说:改造后的春阳里再现历史风貌。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

近年来,上海想方设法帮助居住困难的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把难事办成、把好事办好。今年8月2日本报刊登《老旧小区换新颜 居民乐享微更新》,其中提到,虹口区春阳里部分居民搬回新家发现,家中已经大变样:大门安装了智能门禁,电表、煤气表被安置在明亮整洁的楼道上……

2017年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4万户;2018年中心城区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2.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2万户;截至2019年11月底,中心城区已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5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9万户,达到年度目标的110%、116%;2020年旧区改造,中心城区预计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8万户。

点评>>>

旧区改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展现了城市的“温度”,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今年11月,上海成立上海市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研究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可以期待,上海的旧区改造将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 记得住乡愁

“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上海整体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上海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就没有上海生态之城建设的基础。”2018年的上海两会上,“乡村振兴战略”一跃升为热词。

图说:朱家角古镇风景如画。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2018年,上海响应中央乡村振兴号召,把目光投向郊野大地,把资源投入郊野大地,郊区的干部群众用热情、汗水耕耘郊野大地,上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诗意沪乡处处可见。在2019年己亥新春之际,本报撷取了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展示郊野新景,也提供给市民朋友一份长假郊野寻春的指南。每周的郊野大地版面,则全面报道了上海的乡村情况。

点评>>>

留得住乡愁、融得进时代,上海的乡村振兴工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体现具有上海特点的乡村风貌、乡村特色、乡村文化。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将产生更为重要的意义。乡村将在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

公交优先 出行更便利

在2013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的创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通过综合交通枢纽紧密衔接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低碳智能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综合体系。

图说:上海第一条APM(旅客自动运输)轨交浦江线。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

公交优先是解决上海超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17年8月2日,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谢峰走进本报夏令热线,他在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延安路中运量71路公交开通运营情况也达到了预期。

这两年,上海持续推进轨道、公交两网融合。方便路面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换乘,加快既有轨道交通站点的公交线路配套,并将交通集散配套设施纳入新建轨道交通站点专项规划,更加方便百姓出行。

点评>>>

许多人对于上海的公交出行称赞有加,特别是在公交管理中引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仅能看到公交车实时到站情况,还能看到拥挤程度预报,为公共交通注入更多新活力。

迪士尼落沪 梦想变现实

迪士尼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之城,童话故事中的乐园城堡、花园幻境交叠映衬,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让童话梦境变成现实。而迪士尼的“上海梦”则要从2012年说起。

图说:迪士尼烟花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翻开2012年4月26日的本报头版,《迪士尼主题乐园今开建》的文章格外醒目。报纸头版照片上,当时迪士尼还只是一片空地,很难想象未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而在今年1月23日,本报刊登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宣布全新的主题乐园扩建计划——全球迪士尼乐园中首个以“疯狂动物城”为主题的园区。这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第二个主要扩建项目,也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第八个主题园区。

自2016年6月开幕以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接待了数千万人次的游客。这一扩建计划的宣布距度假区开幕不到3年,距上海迪士尼首个主要扩建项目——“迪士尼·皮克斯玩具总动员”主题园区开幕不到1年。

点评>>

迪士尼更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就在昨天,首批国产特斯拉在上海交付,“特斯拉速度”彰显了进一步开放的决心。我们也期待着“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

禁放烟花 城市步新境

王玲玲(化名)出生于2015年5月,她对过年的最大印象就是收压岁钱,但一直在上海过年的她并不知道,放鞭炮曾是上海过年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图说:电子鞭炮增添节日氛围。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2016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在这一年的大年初一,本报刊登的一篇《外环线内烟花爆竹基本实现“零燃放”》披露,上海在大年夜火警接报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

为了让“禁燃令”更加深入人心,赢得更多市民支持,上海的烟花爆竹管控工作执法更严,服务更细,创新更多。像上海民警与网红合拍公益MV、微信朋友圈推送禁燃广告、上交烟花换取防盗装置、跨前一步到外省宣传禁燃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报在2017年1月14日推出《刚性禁燃 柔性管控》版面报道,介绍了创新方法禁燃烟花的一系列举措。

点评>>>

由于上海的带头作用,国内许多城市也相继出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烟花爆竹对空气污染十分巨大,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粉尘以及大量的有害物质,加重环境的负担。同时,燃放还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事实证明,节日气氛是否祥和,并不在于烟花爆竹燃放的多少。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禁放规定,无疑将会把城市文明推上一个新高度。

垃圾分类 开风尚之先

“倒垃圾倒垃圾倒啥垃圾?要拿垃圾分类记在心里!新时尚啥物事最扎台型,垃圾分类再垃圾倒……垃圾分类再垃圾倒!倒!倒!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了侬格肉,还了侬格壳!张家老伯伯,侬晓得(口+伐)?垃圾分类再垃圾倒!……”

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迈入“全民垃圾分类”时代,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各种金点子、小妙招、新童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垃圾分类成为上海的新时尚,也成为了城市的“名片”之一。7月1日当天,本报派出十路记者,分赴居民小区、菜市场、公园、饭店、地铁枢纽等全市各个地点,发回第一手直击报告。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之际,本报推出《垃圾分类实施首月报告》,汇集垃圾分类的“三十六计”,并盘点了首月的数据。

点评>>>

超大城市垃圾分类减量需要久久为功,缓不得也急不得。从7月1日至今,上海市垃圾分类的“蜕变”惊人。展望未来,上海将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尽快健全分类处理体系,预计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阅读城市 老建筑重生

“……希望上海,也能成为一座可以‘阅读’的城市。”2011年2月本报曾刊登《可以“阅读”的城市》一文,作者非常羡慕俄罗斯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而今天,我们无疑可以自豪地表示,上海已成了一个可‘阅读’的城市。

一座城市应该是新旧共存的,它的面貌由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建筑“拼贴”而成,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积淀、有文化、有历史、可以阅读的一个关系。上海这座城市的层次是很丰富的,很多老建筑都被保存了下来,整座城市的“可读性”很高,但是在城市规划中,上海也走了一些弯路。

但是近年来,上海在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下,“城市更新”正带动着上海实现“逆生长”。今年7月17日本报刊登了《上海城市更新邀你一同参与》一文,对于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介绍。

点评>>>

在城市更新中,上海会越来越关注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从明年起,上海进一步推进架空线入地工程、“美丽街区”建设工程等,这些会让历史建筑更好地展现其在新时代中的风采。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方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