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新民眼 > 正文

青浦的救护车能否跨省救治病人?专家纵论长三角一体化如何深度突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范洁     编辑:杨欢,韦嘉维     2019-05-22 20:32 | |

  示范区的“示范”体现在哪里?

  新一轮规划纲要有何“突破”?

  如何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今天下午,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专家访谈,共话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图说: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来源:徐程 摄

  示范区的“示范”体现在哪里?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呼之欲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示范”体现在哪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称为制度创新的‘样板间’和‘试验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建立区域的协调机制。

图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 来源:徐程 摄

  陈雯坦言,一体化有巨大红利,也有很多障碍,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如何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要在现有行政管理的框架下,去探索跨界的协调和突破,形成跨界管理的规则和制度,从而加以复制和推广。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很多经验,示范区、特区、新区等就是重要的一条,通过在一定规模和范围内开放开发的试验,开展制度的创新。“长三角区域2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一步就做到一体化相当困难,所以要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找到一体化存在的障碍,尽可能多地去突破。”

图说:芜湖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 来源:张龙 摄

  “例如,安徽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的优势,上海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双方能否在安徽共同建立一个园区,在这里集中要素,实行利益共享?”董祚继坦言,交通、科创、旅游、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等,试验和示范覆盖多个领域,改革创新的空间很大。

  新一轮规划纲要有何“突破”?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规划不断“升级”。

图说: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 来源:徐程 摄

  “过去制定区域规划,重点在于空间布局、产业安排等物质形态,但是对于规划如何实施、机制如何建立却较少回答,导致一些规划设想实施不佳。”董祚继曾任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他欣喜看到在此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中,很重视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利益协调,例如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设置示范区先行先试等。

  董祚继指出,长三角区域肩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一体化要发挥城市群的规模效应,而不是像一筐土豆、一盘散沙,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更要提高质量,如此才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活力。”

图说:安徽合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来源:陶磊 摄

  陈雯补充,可以聚焦省市在创新产业链上的分工,例如有些侧重基础研究,有些侧重科技创新,有些侧重产业化,会有一些导向,同时希望在长三角范围内创造相对趋同的营商环境,“企业在上海投资和在芜湖投资是一样的,打破行政壁垒,让资本、人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区域安身立命。”

  陈雯认为,在推动区域一体化机制方面,长三角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很多跨界的问题如何解决,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摸索。“如果在江苏吴江有人突发疾病,正好有辆青浦的救护车在两地交接,那么能不能跨省去救治病人?这样亟待‘跨过去’的问题有很多,需要中央和地方联动解决。”

  如何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今天上午的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是“长三角: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在董祚继看来,长三角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的“增长极”也是“多极”发展,是由三省一市各个都市圈大大小小的“增长极”共同“顶出”一个反映区域整体水平的最强“增长极”。

  陈雯认为,一体化是构筑长三角“增长极”的动力,用发展理念突破技术创新,通过一体化、联盟化破除“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形成相关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原来科学研究是单独学科,但未来一定是问题导向,是多学科的集成、多区域的集成,需要各个领域、各个区域的专家共同突破,并且转化为可运用的技术和可产业化的项目。”

  沪苏浙皖形成科创合力,将长三角打造为全球的科创中心,未来可期。现场专家认为,G60科创走廊就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条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的黄金走廊,通过“一网通办”,让市场的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优化配置。

图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 来源:徐程 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表示,G60科创走廊,把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连在一起,推动中间区域的发展,同时也强化九城市的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重视和应用,从而带动整条走廊的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图说:G60科创走廊 来源:徐程 摄

  新民眼工作室 范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