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书信谈艺 启迪后人

来源: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     记者:丹墨     作者:丹墨     编辑:吴南瑶     2017-08-19 14:53 | |

图1

如今,微信流行,什么事都用微信说。而在仅仅几十年前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都是借助书信来传递信息。那时候,书画家们用书信来传话谈艺,留到现在来看十分珍贵。近日,笔者就看到海派书画篆刻大家来楚生(1903—1975)写给他学生——书画篆刻家张用博的两封谈书法学习的信。

张用博的学生叶春晖说,张用博对恩师留下的片纸只字视若拱璧。最近,为了在江苏沭阳美术馆筹建张用博艺术馆,张用博的家人和学生在整理张老的遗物时,找到了张用博珍藏的一批来楚生信札,其中有两封信,是专门谈学习黄道周的书法的。黄道周,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年间改谥“忠端”。他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其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

第一封信写道:“前日所谈黄石翁《榕壇问业》一书以及诗书拓片,已捡得,便请来观。此上用博医师,弟楚生,庚戌十月十九日。”(见图1)庚戌年是1970年,张用博还在当医生,正跟来楚生学习书法。来老与他谈到黄道周书法后,又专门找出黄的《榕壇问业》一书以及诗书拓片,写信要张用博来拿。过了几天,来老意犹未尽,又写了一封信:“用博医师吾兄,前晚以时间仓卒未及畅谈为怅,黄漳浦碑帖《榕壇问业》最为遒籍含蓄,其他都失之版刻,习气深矣。行草至汉魏晋唐可称观止,后之习行草者无不宗之。漳浦亦不例外,因此学黄还须着眼于汉魏晋唐,否则就容易走入牛角尖而无以自拔。不审。兄以为然否?今病小瘥,信手书此以报,不一一。顺颂诸宜。庚戌十月二十二日,然犀顿首。”(见图2)提醒学生“学黄还须着眼于汉魏晋唐”,扩大眼界,否则就容易走入牛角尖而无以自拔。这些观点,对于学书者至今仍有启迪。

图2

作为来楚生的入室弟子,张用博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继承来氏书法篆刻风格,所作行草及诸体书从用笔到结构、从线条到运笔、从形到神,全方位地表现出了来氏书风的风采并有所发展;篆刻则以来氏印风为基础,吸收汉印、古玺、吴让之、吴昌硕等印风来充实,并善于运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菁华;对来氏的肖形印研习则更为深刻并不断发展。同时,他对来氏篆刻作精心研究,作成《来楚生篆刻艺术》一书,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是首次将单一个人刻章作品进行研究归纳成书的专著,对彰显来楚生印学艺术起到不小的作用,也对现代篆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到了晚年,张用博仍常常怀念恩师,一首《记梦怀楚公》诗充满深情:“如椽彩笔足千秋,展卷欲临泪已流。犹记昨宵春梦好,吾师伸纸应吾求。”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