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我们的航天缘,我们的中国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戚南强     编辑:史佳林     2017-10-19 19:29 | |

我自2008年告老回家,快十年了。虽然退休了,那份抹不去的航天情结常在心间。看到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五十多年前上海T-7探空火箭8公里的发射高度到今天“可上九天揽月”的辉煌成就,呈现了国人关注航天、热爱航天、颂扬航天的可喜景象。

2011年,为纪念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在局领导和宣传部门组织下,我参与了安徽广德603《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纪念碑方案讨论,后又参加了纪念碑落成暨中国航天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这个建于1960年3月(故代号为603)的T-7探空火箭发射场,至1966年7月先后进行了30多次探空、气象、生物、电离层等火箭的发射试验,一个个“中国航天第一”在这里诞生。钱学森大师等都亲临现场视察。这里曾经有过辉煌。

随着这几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院领导作出了把603扩建为防空导弹大型试验场的决策。经上级批准,建设大幕拉开。五年多来投资数亿元,建设面积达几万平方米,八部、800所、802所、803所、804所等单位的大型试验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今年初应航天建筑设计院孟崇毅院长的邀请,我和建设项目组织者孙建华总工程师、范贵荣副部长以及建筑师们来到52米高的T-7火箭发射架旁,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宣誓仪式,进行航天光荣传统教育。眼前一个设施先进、国内一流的试验场已经建成,为上海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与试验场相邻的誓节渡镇茆林村,借着航天的光环,在村中心广场高高地竖起了“中国航天第一村”的巨型石碑。他们以航天为荣,对中国航天的迅猛发展倍感骄傲。几十年来,他们与历史悠久的603试验场的命运紧紧相连,患难与共,我想这个“第一村”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这群老航天人情系航天,志在太空。退休后时刻关注着航天前进的步伐。过去跑遍了酒泉、太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如今经常见诸报端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引起大家的兴趣。虽然我和不少同志去过海南,但亲历文昌发射场是大家的心愿。

2015年冬,由我院某型号总指挥张玉花带队的试验队正在文昌参加长征五号火箭合练。经向基地申请获得批准,由原副局长施金苗为首的部分厂所长和老同志一行二十人飞往海口,到达文昌。一座坐落在大海边、十分广阔、环境优美、一片碧绿、数栋高高的建筑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据介绍,发射场占地面积18多万亩,相当于1700个标准足球场大。经五六年的建设,具备了发射大型火箭的能力。尤其是120吨的大发动机采用无毒的液氧煤油推进剂,使我国跨入了“绿色火箭”的领域。

我们参观了指挥大厅、长征五号测试高楼、3公里长的转运轨道、铜鼓岭跟踪测控站,以及发射配套和生活设施。我们为之兴奋的是火箭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新三垂”模式,这是根据海南的气候环境,也为了缩短发射时间,使火箭从技术区到发射区保持箭、地之间的气、液、电连接状态不变,它的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和勤务保障都集中在一个23米×26米、高65米、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巨大平台上,为国内首创。由此火箭在发射区只需三天(或更短)就可发射,使我们这些航天老兵大开眼界,纷纷登上二十多层高的塔顶登高远望,拍照留影。

由于采用一系列的自动测试和智能化管理,发射场实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显示了我国航天发射技术达到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2016年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和2017年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先后在文昌升空,举世瞩目,极大地鼓舞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航天老兵们祝上海航天事业如日中天,繁荣昌盛,前程似锦!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