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京沪苏作家媒体人忆余光中:“他说话很慢,有点像念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郭影     编辑:吴南瑶     2017-12-14 19:01 | |

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于高雄过世,享寿90岁。受到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余光中著作颇丰,其《乡愁》《乡愁四韵》更是广为人知。如今《乡愁》已成绝响,新民晚报记者联系到曾经因工作同余光中先生相识、相交的作家与媒体人,回忆他们眼中的余光中,以示缅怀,以飨读者。

“他的诗曾令我泪眼迷离”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杨柳回忆:十几年前,我们编一套中国当代名诗人代表作,策划中有余光中先生一本。我和余先生辗转联系上,在电话里跟他讲了编诗集的事。我们商量好,作品由我来选,余先生最后敲定目录。

在那之前,杨柳已读过不少余先生的诗。杨柳说:著名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诗句,仿佛撩起得更多的是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乡愁”,是两岸同胞的血肉之情,分离之愁。那首“给我一掌海棠红”“给我一瓢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的《乡愁四韵》,更是令人泪眼迷离。

  出版于2006年的中国当代名诗人代表作

“签定诗集出版合同的时候,正值余先生路过北京。我到友谊宾馆拜见余先生,他面容清癯,身材瘦小,不似我想象中的高大。远远的头顶在灯下发光,白发一圈,围绕着产生了无数美好诗句的头颅。他讲话声音不大,彬彬有礼,余师母在旁,特别亲切,老是招呼喝茶吃零食。”余光中先生给杨柳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说话很慢,有点像念诗。

他说真正的幽默并不远离严肃

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曹正文是原新民晚报高级编辑。今天下午得知余光中先生过世,曹正文感到很突然,很难过。他说:“我与余光中先生是忘年交”。2001年7月,曹正文受新民晚报委派赴宝岛台湾采访文化名人,专程去往高雄会晤余光中先生,有过一番关于文学的交流。

曹正文回忆:余先生当年72岁,个子不高,满头银霜,但举止颇年轻,动作灵敏,驾了一辆本田轿车来接我。我坐在他办公室的沙发上,听他谈散文的内涵。身旁那四只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上,有余先生喜欢的书,还有五十余本他出版的诗集、散文集和译著。

曹正文(左)与余光中夫妇

当天,他们探讨的话题是文学的幽默,余光中先生说,依他的理解,真正的幽默背后是正面的价值观,真正的幽默并不远离严肃。幽默是一个作家用一颗诚恳的心,比较敏感地观察事物,看出事物的荒谬性。余光中说,幽默的界限是很难掌握的,太过活泼,就易流向油滑;太过严肃,就易流向刻毒。历史上的幽默大师,都不仅讽嘲他人,也要反嘲自己,对自己的荒谬看不到的人,决不是幽默文学家。

曹正文回忆:“余先生说,幽默其实是与机智联系在一起的。”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余光中认为是《唐诗三百首》与《三国演义》,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受朱光潜美学思想影响最深。

畅谈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随后,余光中先生驾车送曹正文去机场,然后又现场买了机票同曹正文一起登机,专程陪他赴台北。在飞机上,他们又聊了一路。曹正文说,余光中先生谈起他曾去过不少国家,他的英语不仅笔译好,口语也相当不错,他完全可以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很好,但他认为自己在国外始终是个“无根的过客”。

先生虽远行,《乡愁》仍流传

著名作家李辉表示:“惊悉余光中先生逝世噩耗,令人难过。我也是与先生有缘”。十多年前,李辉主编“大象人物聚焦书系”,曾专门请熟悉余先生的王尧先生撰写诗人画传。2002年清明,余光中夫妇回苏州扫墓,正好吉林卫视开始拍摄“回家”专题片,跟踪先生一路拍摄,李辉一路相伴。“在船上朗诵《乡愁》的情景,令人难忘!”李辉接着回忆道:“第二年我第一次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文艺营,正好与先生相遇,一起合影留念。他送萧乾先生书萧老转送于我,余光中编选的怀念梁实秋文集,我也一直留存。先生虽远行,乡愁仍流传!诗人永远与我们同在!”


余光中在自己的著作上签名


他的演讲座无虚席,他的乡愁弥足珍贵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余光中 诗意尽在乡愁中》一书的作者。14日午夜,接到新民晚报记者提出次日采访的信息,他马上回复10分钟后即可。

王尧告诉记者,他14日下午接到已毕业学生的微信,得知余光中先生过世,非常震惊。他说,这位学生2002年听过苏州大学邀请余光中先生的演讲,印象深刻。王尧清晰地记得余光中演讲的题目是《诗与音乐》。当天,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存菊堂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演讲结束后余先生朗诵《民歌》将活动推向高潮。余光中的女儿女婿从美国赶回陪同,看到父亲在大陆如此受欢迎,非常激动与感慨。

王尧文科出身,非常喜欢余光中的诗和散文。谈起结缘余光中,王尧说:“1994年,先生来我校参加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我在会务组,有了第一次面对面接触。1999年,我写了一篇论文《“与永恒拔河的人”——隔岸妄论余光中》。2000年,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余先生和我有深入的交流,并说看过我的那篇论文。得知我次年去台湾做客座教授,邀我去他家。2001年我到高雄拜访他,他70多岁了,还特地开车来接我,让我很感动。我们边参观边交流,以前认为他很严肃,相处下来感觉很轻松,他是冷幽默;尤其是他对中国的根的那种情怀令我非常感动。”

随着交流的增多,王尧与余光中越来越熟悉。2002年,王尧受邀为余光中写传,“当时联系他,他欣然同意,把能搜集到的照片原件都给我了。我花了半年时间写完《余光中诗意尽在乡愁中》,2003年这本书出版,余先生收到书后很高兴”。

往事历历在目,王尧说:200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广州举办,我和余先生都获奖了,他因故不能前往,写了《回到中原》一文传给我转交组委会。

和余光中先生相识、交往多年,王尧充满感情地说:“他是作家,是老师,我是学生。他的作品多,很多诗在文学上不亚于《乡愁》,他强调传播中国文化,他对祖国的炽热情感令人感动,温暖。他的乡愁弥足珍贵。”(新民晚报记者 郭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