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方寸之间,惟砚作田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少尐     编辑:赵美     2018-01-09 16:07 | |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上,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一时间以齐白石为主题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众人的目光又开始聚焦在这位“人民艺术家”的身上。

出生于贫苦农家的齐白石,毕生笔耕不辍,他在耄耋之年写下自嘲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视砚台为农田,以笔墨为农具,是他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了。

“砚田”是砚台的雅称,清人伊秉绶曾有铭:“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这大概跟古来文人志士多向往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不无关系,他们期冀的不是秋收的麦田,而是心灵的沃土和精神的回归。

自古文人以文墨为生,既读书,必有笔墨纸砚环绕其周,于是有了“文房四宝”,“四宝”之中,尤以砚特立独行,因笔、墨、纸都属于易耗品,砚则不同,可时时把玩,日久而古意尤生。

砚台除了砚池外,其他五面光滑平整,又给了文人骚客驰骋文思的余地。于是,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或图案成了文人的又一雅玩方式,砚台也因此成为融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砚铭的内容因人而异,书体、绘画不拘一格,或讲述砚台之来历,或抒怀言志,或用于自警,或撰写人生格言,传递给家族后人,砚铭成了砚台中最具文化内涵的部分。在诸多传世之砚中,有的因砚质佳做工妙而传于后世,有的则以所刻砚铭的精妙而得后世青睐。

文人爱砚,多将情感倾注于斯。唐代书家褚遂良曾有一方端砚,其铭文:“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保之斯为良。”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砚的外型、质地、镌刻的精良,并以润比德,赋之以灵性。苏东坡向来被视为文人典范,尽管毕生坎坷,几起几落,但所到之处无不以笔砚自随,曾自云:“我生无田,食破砚。”他对老木奇石尤为喜爱,在京城时李伯时得陈峡州马台石,十分喜爱,置于书房中,东坡一日来访,见此砚便建议道:“研石为砚,将你收藏的各种玉的器形刻在四周,我在砚池旁书铭文。”而后便作《洗玉池铭》,时为北宋元祐八年。南宋岳飞用砚,背镌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缁”。此铭无不显其“精忠报国”之志如磐石之坚也。清代文人纪晓岚曾有铭砚文:“流水周围,中抱石田,笔耕不辍,其中有丰年。”丰赡的人文情思引人入胜。近代白石老人同样视砚为珍宝,他曾有一方产自湖南的花岗岩雕花石砚,石质坚硬,发墨快而滋润,喜爱至极,遂亲手在砚上镌下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尽管刻下了“不得与人”之嘱,但他最终还是把砚台送给了毛泽东。

“文人之有砚,尤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陈继儒)。”小小一方砚池,方寸之间,寄托了文人的情趣和理想,让今人透过千百年的风烟岁月而慨叹。到底是因为砚石的天生丽质而得文人青睐,还是因为文人的情感倾注使得这方“砚田”变得更加“多情”?(少尐)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