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古梅园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石磊     编辑:赵美     2018-03-18 14:33 | |

奈良的近郊,宛如一个古旧的时代停在眼前。

一个人去看幽远广漠的药师寺和唐招提寺,地铁车站下来长路走过去,一旁是无边的稻田麦浪,一旁是深锁的百年老宅。寺院内,一地的白沙砾、大缸的白莲花、藏在深暗光线里金色的佛像,相看不厌的一个下午。

从唐招提寺回市区,天阴雨。车站商店街,黄昏淡雅无色,人影清薄。又走了很长的路,突然看到了“古梅园”三个字的暗金色店招,高飞的屋檐,木格子栅栏外墙,无光的棕暗色原木店铺,整整占了半条街的门面,深远历史的店铺保留得如此完整,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日本最早的墨就是诞生在奈良。而古梅园,四百四十年历史,十六代传人,日本制墨的标签店。店铺内光线温润,细长的玻璃陈列柜台里的那些墨,如矿石一般泛着深邃的光亮,价格几千、几万、几十万日元的都有。女店员有着和店里光线一样温润的安静,她细心地问我需要怎样的墨,送人还是自用?我只先说看看。一种墨,如年轻长发一般乌黑透亮,是以菜种芝麻等植物油原料为基础的油烟墨;一种墨,如没有星星的漆黑天空,是以松树油脂原料为基础的松烟墨。也有在墨中加入红花药材的,或是嵌入金箔的,还有墨上彩绘浮雕人物山水的。有书道用墨,抄经用墨,绘画用墨。一时像是进了墨的博物馆,看得意飞身迷。

一块小小的墨就是一颗繁复手工的心。采烟、溶胶、入模、灰干燥、风干燥、打磨、上色,缺一不行。最普通的一块墨一个流程也要等上半个月,高级复杂的墨更是要制作三个月以上。店里也有体验墨制作过程的见习工房——古梅园至今还采取传统制墨采“灰”方法,点油灯,包括椿油、芝麻油、菜油,有上百盏油灯。而古梅园的制墨技术至今还是延续中国古方。店里的招牌墨——红花墨,也是从奈良近郊山上采来芳菲萋萋的野花野草,细细挑选后,提取植物液汁倒入墨液的模子里制成的。

突然就想起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中有一段,读时记忆最深,是写明末“天香园”内造墨的。少爷柯海挑来经验丰富的制墨师傅采烟溶胶,点起千盏油灯,灯火不灭,既像萤火虫,又像长生殿,一夜又一夜,是天香园的胜景之一。小说中制墨的盛况即使只在文字中读来也已经让人心醉神迷。而制墨技术达到鼎盛是在我国明、清两代。当时的制墨家还在墨中加入麝香、冰片、檀香等贵重药材来增添香气,或用芍药皮、石榴皮、朱砂来增色。作为日本墨制造重镇的奈良,最初是在附近的兴福寺里造墨,到1739年,古梅园第六代店主松井元泰和清代制墨师傅交流后,技艺精进,才使其成为日本制墨界的顶尖老店。

时光流水,从前的种种手作情趣都在慢慢消散。眼前的这些墨,却保存着那个时代的痕迹,还留着自己的芬香。在我正为到底选哪一块墨犹豫不决时,一块“官双凤”出现在柜台下,望着我。

在上海福州路笔墨博物馆的一次展览里,我见过曹素功的典藏老墨中,有一块叫“白凤墨”,记得介绍上说过,它是古梅园开店四百年纪念典礼时,请同为百年老店的曹素功定制的。一问店员,果然这块“官双凤”当年是和上海的“白凤墨”作为对墨一起定制的。

店员交给我这块限量复刻的“官双凤”时,套了一个清简的纸袋,纸袋上是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书画,早春粉梅墨枝图清新淡雅,行书则高山流水一般清幽。

回到住处,打开白桦木小盒,一阵墨香,时间已经又过去几十年了。(石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