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张炜:拾起理性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炜     编辑:史佳林     2018-05-27 19:45 | |

李杜的言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如何看待李杜,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最熟知的是后来从民间到庙堂,对李杜诗篇的热爱与自豪。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言而喻的。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记取她的辉煌和胜利,与记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令其耻辱和羞愧的事情,同样重要。这样的话令人警醒。对羞于启齿的伤疤,我们不愿记忆,而只想更快地将它忘掉。这不仅是虚荣的缘故,而且还希望让整个民族有个好心情。不过好心情与噩梦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得从头分析和面对。

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比如对李杜在行为缺失方面给予有意无意的过分的宽容,一定会有后果的。我们对成功者往往是很能够原谅的,很难拾起理性冷静地对待。重大缺失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那一部分,与他们辉煌的成就应该是两说的。我们的尺度如果在某些方面稍稍放松一点,就会形成一种骨牌效应——自封为“天才”者太多了,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拥有道德豁免权的人,于是就会放纵自己。

我们的文化老汤浸泡至今,其中的得失太多了。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用今天的流行价值观来看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但这里是怎样的“屈”?围绕这个字到底要画一个多大的圈,就是问题了。忍受困苦、愤怒、饥饿、贫困、寒冷,在权贵的淫威下也绝不低头的“屈”算一种;说假话,苟且,委屈自己的良知,无所不为,这算另一种。这后一种“屈”就有点可怕了。

比如颠倒黑白,放肆地吹捧自己,见了有权有势的人一切都不管不顾,利令智昏以至于做出耸人听闻之事,这就让人不敢恭维了。这种认识并不是什么道德高调,要知道古人曾经有过更极端的要求,像许由,听了不好的话马上要到河里去洗耳朵。用这样的标准要求生活中的所有人,似乎太不现实。但不现实是一回事,这个事例所标志的价值观及取向,却是谁都不能否定的。

看一下李白写的那些表,其他的一些言论和诗,其中的一部分简直不忍入目,岂止是经不起苛责。我们不必要求一个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在精神上绝对纯洁,不必要求一个人为精神、思想和操守而殉命——这样的人是旷百世而一遇的悲伤决绝——但也不必向着相反的方向越行越远。

我们可以苛责李白或杜甫,但必须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如果真的能够“拾起理性”,那就将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来一个梳理,找出民族文化基因方面的问题。这会是一个极大极难的工作,但却不能不做。中国文化原本就不是一种理性见长的文化,因此“拾起理性”是最难的。(张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