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生命的高度》,在舞台标注钟扬大写的人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谷一飞     编辑:王瑜明     2018-06-04 14:49 | |

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年初五建组,初十进行连排,十余天后试演……

春节至今,为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建起的微信群始终处在“叮咚”“叮咚”的忙碌状态。

从节前纷纷举手,激情加入创作团队,众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职人员就都没打算踏实过节了,“和钟扬教授相比,这点小奉献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为钟老师点赞,亦向这位“上海的骄傲”致以满满敬意!坚持16年援藏,翻山越岭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1/5……

动力何在?如他所言——“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因此,将定位置于“功成不必在我”的未来坐标,钟扬始终跋涉在路上。不畏艰险,不知疲倦。

当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离开,我们又怎能仅仅以泪目相送?

所以,他的学生们于校园里拉起横幅——“您留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未来生根发芽。”

那是一份学术之种薪火相传的承诺。

而上话《生命的高度》所接下的这一棒,则是将目光投向了钟扬身上的“责任”和“奉献”之种。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从授业的课堂到走过的山川,创作团队希望尽己所能,将其虽短暂却壮丽的段段人生故事投映于舞台之上。

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戏剧的手段,让那些支撑他无畏前行的精神源动力得以显现,传递并且到达更多人的心间。

3月初,当剧目消息发布,有观众在上话微信留言——

“其实我更愿意花钱看这种剧:如果它能够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他们艺术真实呈现,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如何有这种力量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去激励我们这些平凡人更好地生活。”

这是期待,更是嘱托!

对于《生命的高度》,复旦大学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仅各类文字资料就提供了不下60万字。

如何从中择其精要,并浓缩到70分钟的报告剧里?这是创作团队首先要做的必选题。

“既然是舞台作品,就还得以情感切入”。几经推敲,创作路径得以明确。

在报告剧中,由演员“演出”他妻儿的角色。他们所思所想的变化起伏,正是一条贯穿《生命的高度》的预设主线。

沿着这个方向出发,作品搭建成了三大块基本框架——来自西藏大学师生的缅怀、复旦大学师生心头的怀念,以及至亲家人的深情挂怀。

就比如,聚焦他儿子写于微博那个让人泪奔的发问:“爸爸,你说好等我长到15岁,您就会多带我,我已经15岁了,可是您呢……”

现实之中,无人能答。

舞台上,是用了来自西藏学生的倾情讲述,从另一角度给出解读——“你爸爸虽然对你食言,对我们却没有。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变成了双一流大学”……

这,还只是钟扬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

作品正是希望用这种片断式的呈现,以点带面地记下钟扬大写人生的标注——不煽情、求“保真”。

第一次观看联排的时候,上话艺术总监田水内心不断提醒着自己要“理智”、要“冷静”,关注焦点是看结构、台词、舞美这些环节“对不对”“好不好”。

但随着主线铺开、剧情渐次延伸,眼眶里的泪水扑簌簌溢出,瞬间奔涌。

在那个场合乃至随后的试演,无论熟悉与否,剧场里的每个人无一例外红了眼圈……

段子手、聊网红、爱做饭……近距离看钟扬,其实,他还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

这也正是导演周小倩阅读众多文本后的艺术期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成就,更希望能给观众带去一个完整、立体的钟扬。”

这种“全方位”+“多视角”,落地作品后,具化为了人物情愫的变化起伏,以及整体风格的即时切换。“一贯带笑”,是钟扬的常用表情,也是其人生态度。

“高原反应差不多有17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每次我都有那么一两种。不能因为高原反应,我们就怕了是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时不时,他会苦中作乐。

还有,一边为学生做着饭,顺带把手边食材的元素组合给解读了……

也怪不得,每每他去全国最高学府(西藏大学海拔最高)讲课,闻讯而来的学生们总把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清洁阿姨都想挤进去听。因为,确实能学到东西……

打开钟扬的故事,总感到电流会流出来,击中你我的内心。

个个繁树生花,多到难以取舍。当点点滴滴集合于舞台,瞬时,一个愈发丰盈的人物立于眼前。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所幸,抢救及时。

13天超常规速度出院后,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时间,我还要去西藏,还要带学生”。

这10年时光,是计划着收集西藏植物1/3以上。“如果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成。”

遵照医生嘱咐,他需戒酒戒西藏。酒说戒就戒了,却怎么也戒不了西藏。

半年后,拖着病体,再度入藏……

心潮澎湃地看着这些文字和数字,《生命的高度》整个团队既为之感动,也在持续行动。

透过阅读、访谈、演绎,他们希冀深入这个人物的内心探寻动因——“那么拼,究竟是为什么?”

殊途同归,最终答案却只有一个——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追求的事业,钟扬始终有着一种无比深沉的“热爱”。

这份对于科学之爱的无与伦比,在爱因斯坦著名的《探索的动机》里有过概括:“在科学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类是将科学视为特殊娱乐,另一类人则纯粹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第三类人,渴望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也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先定的和谐’,比起比较愉快和容易达到的目标,它才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无疑,钟扬是极少数中的“第三类”。但,他给出的自评朴素到无华:“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植物给我的人生启示。”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擅梦者才杰出!”言犹在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