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听王佩瑜说京戏,“座中泣下谁最多?”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冯强     编辑:吴南瑶     2018-07-13 23:16 | |

现在说起听京戏,除自己参加的合唱团里,偶有戏迷露一手外,索尽枯肠,能说直观的,也只有文友江妙春先生屡屡在聚餐时跨界旦角的表演了。

不过,最近情况似乎有变。其一是连续在区文化馆剧场听了京戏《梁祝》《西厢记》《智取威虎山》,其二是听师从王思杰的余派老生王佩瑜的讲座,居然大有“惊艳”之感。那天,瑜老板缓步而出,刚一站定,就是一个满堂彩。不只是她那俊俏利落的外形和圆润透亮的嗓音,她那边说边唱,和不断与观众的互动,由此产生的综合效应,让全场观众都沉浸在对京戏的向往之中。讲座时间不长,喝彩和掌声不断。这样的场面,过去只在通俗歌曲演唱会中见识过,但演唱会是年轻人的一统天下,而听王佩瑜说京戏,“座中泣下谁最多?”恐怕各种年龄的都有。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区文化馆居然满座,年轻人居然不少。

说到王佩瑜,还得说说第一次读到她名字的事。大约是1998年,我很景仰的新民晚报副刊部前辈秦绿枝先生,来我们金山石化办讲座,同时有他刚出版的《戏迷说戏》签名书赠送。这样大好事竟然让我遇上了,此书“角色要分行当”一文中,恰恰说到了王佩——“近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出了个十六七岁的女老生王佩瑜,而且是苏州人,唱余派韵味十足,引起了海峡两岸京剧迷的极大兴趣,并对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二十多年过去了,被秦绿枝先生期望的王佩瑜,早已成名成家,并成了京戏的传播者,这不能不说令人十分快慰。

京戏全盛时期,弄堂里户户京剧声、家家有戏迷。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的很多报纸还都有评戏的专栏,几乎天天有评戏的文章刊出。我手里的黄裳先生的《旧戏新谈》选用的报纸文章,大都是抗战前后的,比秦绿枝先生的《戏迷说戏》或许还要早些,里面描述看戏和评戏,直言不讳、令人艳羡。曾读过《梨园幽韵》,其刊载的大都是晚清至民初的园界伶人或票友的所见所闻,历史又被“倒退”了几步,那些文章更为直观,边看似乎就有铿锵、委婉的京戏在耳。据介绍,同治中叶至光绪末年上海开设的京班戏园不下50个,如升平轩、金桂轩、同桂轩、大观园、天仙茶园、新丹桂、留春园、咏霓园、一洞天、四美园等。于今,电视节目里京戏日盛,令人拍案叫好。(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