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一块丑石的哲学漫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孙周兴     编辑:钱卫     2018-10-28 12:18 | |

  在古代赏石文化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以丑为美”。我以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

  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地质学,所以,我对于石头的认识是不同于平常人的。我还做过地质学系的老师,记得当年带学生上山实习,要根据石头的类型和性质来判断当地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变。

  因为专业的缘故,我对于各种石头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和亲近。比如我曾从山地的地层打下一块石头,让学生放嘴里咬,以判断石头的粗细程度。他们死活不干,我便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土地和石头更干净的了。我说的是真话,但大家不听,我只好自己咬。现在我转做哲学了,但平常对石头还是有兴趣,有一次为了买一堆玉石,跟几个朋友专程从贵阳飞广西,现在还放在某个地方呢。

  石头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件东西,也算是中国特色之一,欧洲人就没这么喜欢。有一次我去法国诺曼底,发现当地人居然用玛瑙造房子,想想实在可惜。

  赏石历来是文人的事,在古代多半是园艺的一部分。既为艺术,就要提出一些标准来,什么是好看的、美的,什么是不好看的、丑的石头。在这一点上,今天大家经常难以形成共识。但我们的古人却是有标准的。在古代赏石文化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以丑为美”。白居易提出奇石的标准,第一项就是“丑”。米芾提出好石头的“四原则”是:“瘦皱漏透”,差不多全是偏丑的或者偏负面的要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得更是直白,但也更具有辩证味:“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石头以丑为美,这是很值得我们深究一番的。

  我以为,以丑为美不是要恶搞,不是低级趣味,而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美在西文中与外观、显现有关,光华四溢便成美,所以主要跟“看”有关;在汉语中,美从羊从大,跟味觉有关,所以主要跟“吃”联系在一起,跟“品味”有关。这两种体系差别是蛮大的。在欧洲古典时代,我们知道美的理想在于和谐和规则,这当然也跟欧洲人的知识理想有关。但欧洲古典的美的理想(理性美、规则美、和谐美)多半是文人的虚构,现实和日常中哪有什么和谐和规则可言?所以,后来瓦格纳打破了音乐的和声结构,让人们大吃一惊,说这么会怎样啊?怎么可以这样搞啊?瓦格纳辩白说:自然本身就不和谐,就冲突,为何一定是和声呀?这才开始了现代性艺术和现代性审美。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人真是聪明,早就有了自然而然的、非虚构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境界。

  以丑为美是一种自然性的艺术境界,美的物(比如一块美的奇石)可以吃(物需要品味),可以看(观也是一种赏),可以听(听也是一种见,更是一种归依),可以触(抚摸),总之,强调的是全方位的人对物的融入和物与人的联系。然而,今天人类已经全盘进入技术化(非自然化)的全球进程中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还需要石头?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赏石?

  今日世间的物无非有三种,有自然物,有手工物,有技术物(机械复制的物)。所谓技术时代就是技术物占据生活世界的主体的时代,可以说,自然物和手工物基本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这一进程有什么后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二:首先当然是身体与自然(大地)之间的隔离,人的身体失去与自然之物的直接关联性。中国人以前叫接地气,现在已经根本不能接上了。在自然状态里,我们的身体就像从自然中长出来的花朵,最后凋谢了又要回到大地里去。现在难乎其难。

  其次是我们人类的经验被改变了,特别是,我们的感知经验经常会落空,或者说会处于空转状态。原本,我们是根据物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来确认事物的,但当充斥整个环境的技术物是没有差异的,是千篇一律的,比如有一万个一样的杯子,我如何可能把这个杯子与其他杯子区分开来?于是人的感知经验就常会落空或空转,我们的心思和精神就会漂浮起来。

  这事关系重大,对于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存在具有致命的和终结性的意义。这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里发生的最大问题:为什么现在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了?就是因为人们的生活已经飘忽不定,经验无法落地,身体不接地气。

  这时候我们问:我们为何还需要石头?根本上就是在问:我们为何还需要自然和自然的经验?因为自然的经验是人类的根源性的经验,更因为自然的经验对于技术人(半自然-半技术的人)来说可以成为一种稳重的力量。人类已经无力改变技术工业的统治地位,但今天的人和未来的人,特别是我们艺术家们,必须承担起一种责任,就是寻求自然与技术之间的平衡,而不是推波助澜,加速自然人类的消亡。

  所以,今日的我们需要石头,而且比以前可能更需要石头了。石头是自然的化身和标志,它可能是丑的,可能是怪的,但它终究是有重量的,是美的和有意义的。石头不只是可以观赏的,而且是可以亲热触摸的。石头通过艺术呈现于生活世界中,为我们所感动,成为生活世界中稳重的要素——我想,这就是赏石的意义。(孙周兴)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