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连载|浦东史诗(7)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何建明     编辑:钱卫     2018-10-30 21:51 | |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迹。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创作的《浦东史诗》,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展示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时代画卷。这里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07.大桥计划

  汪道涵在旧金山会晤的另一位“老朋友”是林同炎——一位无与伦比的桥梁建筑大家!仅在美国,由他亲自设计和根据他的理论建造的桥达千座,将这些大桥连起来有七十余公里之长!

  读者只需在手机上搜索一下这个名字,就能查出此人一长串的卓越成就:

  1974年,国际联合预应力协会颁发给他该学会最高荣誉——“福森厄特奖章”和“福纳西内奖”;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房屋研究委员会曾颁发给他“四分之一世纪贡献成就奖”;1986年3月12日,他荣获美国总统里根亲自颁发的美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1987年,林同炎得到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的最高奖状——“功绩奖”,表彰他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突出成就,称他是“工程界的先驱者”,说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同时是教育家、研究者,其工程设计的创意和优雅造型,使全人类均共受其利”。该奖自1952年起,规定每年只发给一人,获奖者包括美国的两位总统胡佛及艾森豪威尔。1994年,他获得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校友奖”。此奖每年从三十多万名校友中仅遴选出一名。此外,他还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的“Freyssinet Medal奖”、欧洲以外惟一的法国建设协会的“Albert Caquot Meaal奖”、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美国首届OPAL奖(美国工程及工程师奖)等。

  林同炎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也是获选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届四个杰出奖项中,他又是“设计类”奖的第一名得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学会的“预应力奖”改为“林同炎奖”。此奖为最早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和最高奖——“柏克莱奖”,并设立了“林同炎纪念馆”。

  据说,两人会晤的那天,汪道涵起得格外早。而且让随行助手们感到意外的是,汪老竟然拿出一本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抑扬顿挫地朗读了起来。正当助手们因为“老市长”的反常行态窃窃私语时,会客室外一位穿着整齐、打着领带的华侨像风一样健步进入,并且听得汪道涵的阵阵朗读声后,不仅戛然止步,而且竟然接过话茬,跟着背诵起来。汪道涵和林同炎就是在如此戏剧性的情景下见面的。

  汪道涵一边请林同炎坐下,一边告诉对方:“先生有所不知,我也是你哥、林同济先生的崇拜者,他可是我们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国宝级人物,他翻译的莎翁的《哈姆雷特》,不仅是全中国读者都喜欢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最爱之一!”“是吗?”林同炎一听,更是激动不已。

  在随后的谈话中,汪道涵表明了此次约见的意图:“这次我来这儿,一则是来拜访先生,二则是代表上海市府邀请先生再到上海访问,帮助我们看看如何在黄浦江上造大桥……”

  未等汪道涵的话落停,林同炎便激动地站了起来,“汪市长啊!你可知道我早有心思,想在黄浦江上建一座大桥了呀!知道吗,五年前您刚到上海那会儿,我就绘过《黄浦江大桥计划》送到你们政府那里去了……”

  “听说了听说了!我还看过你的图纸。”汪道涵连连点头说:“今天我就是想告诉先生:浦东开发这事我们就要定了,我们就等着先生把一部分精力、把富有炽见的目光移向东方——那儿是你的祖国,也是未来全世界的希望所在……”

  “谢谢汪市长!太感谢你给我带来的喜讯……”林同炎又一次站起,这回是他主动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汪道涵的手说:“我同炎一辈子为美国和全世界各国设计的大桥数不清,但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要为我哥哥安魂的上海建一座你们想的黄浦江大桥……”

  “我向先生保证:你的这一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真的?”林同炎眼泪都出来了。他握着汪道涵的手,迫不及待地问:“那你说我什么时候能够动手设计?”

  汪道涵用手轻轻地拍拍对方的手背,请他坐下。然而换了一副较为平静的语气说:“关于开发浦东,现在国内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我们上海自己也遇到了困难,你是知道的,主要是我们现在口袋里没有钱哟……”

  “这不是个问题!你看这样……”林同炎立即反驳道,并扳着手指给汪道涵出主意:“只要先在浦东开辟一块土地造桥修路,这桥和路一修好,周边的地价就会上涨。这土地一上涨,就出租或卖出去,如此滚动,开发出租,国家和政府不花一分钱,便可收回一个现代化的浦东,那时整个上海规模也就可以成倍地扩大!”

  汪道涵感慨万千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林同炎又被感染了,他激动地说:“如果需要,我林某愿意做浦东开发的开路先锋!愿意帮助祖国发大财,造福上海人民!”

  “上海人民和祖国将不会忘记先生的深情厚谊!”汪道涵动情地再次双手紧握林同炎的手,征求道:“道涵想问先生一件事不知可否?”

  林同炎不解地说:“尽管道来!”

  这时,汪道涵以他特有的“笑眯眯”姿势,将身子轻轻地靠近林同炎,然后在其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

  “可以啊!完全没问题嘛!”林同炎心领神会道:“你不说我也正好想做这事呢!”

  “这太好了!太好了!”汪道涵更是满心欢喜。

  一年后的1986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收到来自美国旧金山的一封“万言书”,而写信的主人正是林同炎。这封题为《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的长信,给新一代上海市领导和整个上海学界,都带来了巨大冲击,林同炎的名字也同之后的“浦东开发史”联在了一起……

  “向东!继续向东——”又是一个早春的上海浦东。一辆破旧的“桑塔纳”在泥泞的公路上停停走走。

  这是老市长汪道涵的又一次“浦东行”。他这样记录道——

  下午,汽车飞快地奔向外高桥。接近江边时,车轮在泥地上飞转,扬起一片风尘。伫立江堤,极目远望长江入海口,心胸豁然开朗。这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区域。据说,经科学论证,这儿适宜造深水港,有百余艘万吨轮的泊位。在这里建港,不仅会减轻黄浦江岸线的吞吐运载负荷,更能提高运输的经济效益。

  “这儿开发的潜力是很大的。”

  “是啊,一位华侨想来这儿投资码头,散装化肥和争取外汇平衡。希望市领导部门和港务部门能够考虑。”小孟说。

  朱镕基后来这样评价汪道涵,说他是浦东开发最活跃的积极分子,而上海人民称他们的老市长是浦东开发的先驱者。老市长这篇《浦东行》提到的“小孟”,叫孟建柱,时任上海川沙县委书记,后来“小孟”便成了我们熟悉的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

  “善者”已逝(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但他的“向东看”姿态与立场,一直激励和引领着后来者继续往东看——因为东边的浦东风景独好,好得让人心旌激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