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四姑——你能告诉我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宗璞     编辑:王瑜明     2018-12-20 16:07 | |

很多人常问作家宗璞,从事创作是不是受了四姑冯沅君的影响,宗璞今天提笔写写四姑和四姑父陆侃如的故事。

冯沅君和 陆侃如

冯沅君是我父亲的胞妹,按大排行是我的四姑。许多年来常有人问我,从事创作是不是受了沅君先生的影响,仔细想来,我和四姑的接触较少,很难说有什么影响。

四姑有时开人代会,到北京来。因为总是有事,好像很少在家里住。有一次四姑来,正好报上有我一篇散文,她对我说:“你的文章看来很平淡,却有余味。这是不容易的。”又有一次,说起做衣服的事,母亲建议她在北京做一件棉袄,做好了我们可以给她寄去。四姑坚决不同意,她总是怕麻烦别人,哪怕是亲近的人。抗战时期我们在昆明的时候,她到昆明来过,也都是来去匆匆。我已不记得在昆明见过四姑了。

1937年,四姑和四姑父陆侃如都在燕京大学任教。住在燕园里的天和厂,那房屋现在已经拆掉了。抗战炮火初起,父母把我和小弟送到燕京大学,寄居在四姑家。我们在那儿度过一个暑假,每天在燕园游玩。我们常在临湖轩下面池塘旁的土坡上玩沙土,用沙土造桥、造路、造房屋,有时造出一排小房子。说是小房子,当然是加上想象的,建成了又推倒,很自由。

那时我吃米饭总喜欢拌上白糖,在家里母亲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会影响吃菜。四姑则随我们的意,不加管束。四姑父还把我和小弟轮流抡起来转圈,别的长辈从来没有过。我们很喜欢这个游戏,总是高兴得咯咯地笑。四姑和四姑父也笑,我想,这样的情形在他们的生活里不是很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仲到上海去,回来时路过曲阜,我们去看四姑。那时山东大学搬到曲阜,教师们的生活很简单。住房更可以说是很简陋,四姑照旧过着她简朴的生活。她上午有课,早早地起来备课。我想,那课她已经教了不知多少遍了。四姑父领我们去看孔庙。走到孔庙,大门是锁着的,我们扒在门缝上,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过,总算看见了孔庙的大门和墙。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有往来。我家算是开放户,哥哥携他的全家从美国回来,这是分别二十多年后的初次见面。四姑和四姑父来到北京,还有叔叔一家、七姑一家,在颐和园聚会。这是最后一次大团聚。

1974年,当时山东大学已经迁到济南。四姑病危,我和姐姐钟琏、堂弟钟广到济南去看望。她已经不能认人,我们叫她,告诉她父亲不能来,很惦记她。我想,她并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可还是答应。病榻旁边除了四姑父和两个护工以外,还有学生。当时,我和姐姐都很伤感,却无法做一点对她有益的事。在我们回京的路上,四姑去世了。父亲和泪写了唁电。四姑父来信说:“沅君的葬礼极备哀荣。”那又有什么用呢。

以后,四姑的学生袁世硕、严蓉仙编辑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这是四姑在古典文学研究以外的成绩,后来他们又写了《冯沅君传》。

201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陆侃如冯沅君合集》,张可礼、袁世硕主编,共十五卷。

据说,古时大儒去世,在送葬时,学生走在儿子的前面,是有道理的。

作为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出来的女性,四姑争取自由的精神值得钦佩。当时两位兄长都在北平读书,她很羡慕,也要到北平读书。女孩子出门读书,那时是很少见的,可是我的祖母同意了女儿的要求。因为四姑已经订婚,有人说,应该问问夫家是否同意。我的祖母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说:“我们既然决定了,就不必问。”于是四姑就到北平来上学,也才有了以后的冯沅君。

四姑进了新学堂,有了新知识,她争取自由的志向更坚定。她坚决反对父母之命的婚约,经过一番抗争,解除了这道枷锁。她要自由,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她当然有权选择,这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她的选择是当时在清华国学院做研究生的陆侃如。以后,他们一同研究,一同著述,一同到巴黎大学,各自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在学海中遨游,应该是很快乐的。

四姑父比较活泼,比四姑外向得多。有一篇文章说,陆侃如参加一个什么考试,老师问:为什么孔雀东南飞?他答:因为西北有高楼。又见他自己写的文章写道,他们在巴黎的时候,有一天沅君派他去买面包。他在塞纳河边的小书店里浏览,遇见熟人就聊天,还和老板娘调侃几句,逛够了回家。到了家门口,才“哎呀”一声,想起买面包的任务。我不知道那天他们怎么样打发这顿饭。

我有时写几首歪诗,从未发表。我给了它们一个总名,“四余诗稿”,因为这些诗都是在工作之余、写作之余、家务之余、疾病之余写成的。《冯沅君创作译文集》中也有“四余诗稿”,是四姑父中风后在病榻上为四姑整理的。两年后,四姑父也去世了。这部诗稿的最先便是《忆天和厂旧居》二首:

卜居却忆在天和,塔影湖光逸兴多。屋后苍松窗外竹,晨昏伴我几吟哦。

半规赪玉隐遥岑,湖上相携作苦吟。撩人最是千条柳,半摇翠缕半摇金。

还有《平寓被劫》:

连连枪声疑爆竹,兼旬卧病意尤哀。一轮皎皎中秋月,更照强徒排户来。

以后就是向大西南的迁徙。在从长沙到昆明的路上,车过睦南关时,司机告诉大家要关上车窗。父亲可能是没听见(照金岳霖先生的解释,父亲那时正在考虑哲学问题),依然把手臂放在车窗上,撞折了臂肘,被送到河内医院。四姑也到后方去,正好走这条路,到医院来看望父亲,留下了这首《河内病院见大兄》:

间关避贼过南越,伯氏折肱伤未痊;一见惊呼欲下泪,家人情切在中年。

四姑的“四余诗稿”四十八首,又有“四余词稿”六十四首、“四余续稿”六十五首。我很想知道四姑的“四余”指的是哪“四余”,读来读去,没有看到对“四余”的解释。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四姑,你能告诉我吗?(宗璞)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