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我与婆婆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秋琴     编辑:史佳林     2019-01-30 13:46 | |

我记述的只是平常人家最平常的事。

婆婆今年85岁,她是个聪颖能干的伟大母亲。公公一辈子老实巴交,埋头干事不问世事,叶家主要靠婆婆掌管。公公因老慢支到后期多脏器衰竭,于2006年3月于我们作别,享年76岁。算来我与婆婆一起生活有38年了。她以毕生的辛劳、聪慧、坚强撑起了家庭,以善良、正直抚育了4个儿子。

我进婆家是1980年春节。我家老叶是长子,下面有3个弟弟。当时祖孙三代7个人居住在水电路信宜公房43号的二楼,南北两间26平方米,有一间两家合用的厨房,没有卫生设施,但在当年那已经是不错的居住条件了。前房间15平方米,吃睡兼顾,后房间11平方米(后来成了我们的新房)。对我们来讲有了新房是高兴的事,但对婆婆公公而言,是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三个弟弟同睡一张大床,公公婆婆挤在一张小床上,老祖母搭临时床铺,晚铺早收。尽管条件简陋,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公公在解放塑料厂工作,每天骑自行车风雨无阻,下班偷闲逛逛虬江路和商店,时常淘点便宜货。婆婆在江湾镇的里弄加工组工作,活不算累但收入微薄。她经常带点生活回来,我们一家老小晚饭后聚在一起干活——把塑料塞子上两个多余的脚切掉,一晚上也能赚几毛钱贴补小菜佃。

公公婆婆就这样任劳任怨操持着这个家庭。

1977年我与老叶谈朋友,我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说他家弟兄多又没有房子,爷娘工资低条件差,侬去做长头媳妇要吃苦的(我是家里老小),一样嫁给一个农民(当时我俩都在顾村公社插队),还不如在家门口找个好人家(我娘家在五角场)。母亲发了“调头”,我不敢随意往来了,加上在农村还想有机会要上调回城,所以整个恋爱过程像地下工作,很低调,近两年时间外界是不知道的,即使有时开会碰面也只是打个招呼。

1978年的夏天,老叶告诉我他妈妈要住院做妇科手术。我想,他告诉我此事,是不是想让我去照顾一下呢?毕竟都是女人,方便些。我便作答,那需要陪夜我来陪。这解了他燃眉之急。当时大叔子叶剑也在恋爱中,他的女友小符与我轮换。第一次手术没有彻底成功,半年后婆婆做了第二次手术。这也许是缘分的注定,时隔两年我成了叶家的媳妇。

我们结婚后,一家八口人在家吃晚饭,婆婆像个厨师长,每天早上拎了篮子到菜场去买菜,工资有限只能算着用(我们结婚后每月给婆婆30元,当时我们的工资42元),以素菜为主搭一点小荤,逢年过节才开开大荤。记得吃得最多的是肉丝荠菜豆腐羹、肉丝炒咸菜和烂糊肉丝,有时烧多了最后婆婆就都让我吃。

我们结婚时婆婆说是大叔子帮了她一把,第二年大叔子结婚,我们当仁不让与婆婆一起操办婚事。后面两个兄弟结婚,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置办了整套家具(400多元),也算给叶家增点光彩。我们前面三兄弟都没有办酒席,老四结婚是婆婆最后一件大事,我们都倾其所能帮衬办得漂亮点,我积攒的1500元全如数交给了婆婆。

我妈妈在世时一直说:你婆婆不容易,四个儿子事体(指结婚)做下来不欠债,少见的。是啊,母爱至深,无法用金钱来度量。婆婆跟我讲起过困难时期缺粮少油的那段日子:一家老小7个人,她要保证公公能吃个饱饭,因为他是家里顶梁柱,要挣钱养家糊口;四个儿子就像四只饿狼,还有一个老奶奶。轮到自己,有就吃一点,没有就挺一挺。她瞒着公公和儿子去卖了两次血,维持生计。有一年除夕夜,家家都在准备过年的菜,婆婆家实在没有钱买年货,关了门掉泪。到下午时分,一阵邮差的铃声,收到蚌娘舅寄来的10元钱!真是寒冬里送来了温暖,婆婆赶紧购置小菜,总算把年过了。

婆婆还心灵手巧,做啥像啥,一手针线活绝顶。虽然不识字,但只要她看到过的衣服、毛衣等样子,都能从她灵巧的手中做出来。我结婚时的嫁妆衣服都是公公婆婆做的,公公裁剪缝制,数钮洞、做花式的纽扣都是婆婆的活。为了让我好看,她抽空到百货店服装店去看样式和花式,我几件棉袄罩衫的盘扣都是当年最时兴的,穿去上班好多同事都要学怎么做的。我们女儿小时候的衣服毛衣都是公公婆婆包掉的。几块钱一块零头布,公公做好后,婆婆绣点花做点贴花上去,看上去和买的一样,幼儿园老师一直夸我女儿穿得最漂亮,奶奶的手真巧!婆婆给我钩的一件开司米鹅黄色的栀子花坎肩,至今我珍藏着。

婆婆是个明事理的老人,生活的磨难养成了她倔强的性格,不求人少麻烦小辈。即使晚年膝关节坏死,疼痛难熬,彻夜难眠,她总是默默忍着,吃点止痛片熬过去。

2010年底婆婆自理能力明显下降,一连摔了两交,所幸无大碍。我与老叶商量,再不能让她独居,便接回家中。虽然我们白天都要上班,但晚上我们可以照看,婆婆可以有儿媳相伴,内心要踏实多了。

第二年我们居住的杨行镇办了养老院,正好我小嫂在那里帮忙筹办,她向我们介绍情况后,我们与婆婆商量,政府做实事关心老人,那里离我们家又近,开车一刻钟路程。我们又带婆婆到实地去踏看。婆婆是个明理老人,回来问她感觉如何?她一口答应,说你们都在上班,住进去也可以减轻你们负担。多好啊!作为一位老人,能冲破传统观念接受住养老院,是多么的通晓情理,君不见,有多少老人养老靠儿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至死不离家门。婆婆的决定是如此令小辈敬重。

如今,婆婆住进养老院已有六年多了。开头几年我们给她安排在二人房间,她出入自如,参加各种手工班,出自她手的丝网花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逢年过节我们外出游玩总要带上她,只要她能走路,我们叫她不要放弃任何机会。在儿媳们的鼓励下,2016年9月婆婆由三个儿子保驾护航,回了趟老家余姚,阿姨由四个女儿陪伴也回老家,三姐妹相聚,幸福无比!

无奈,婆婆身体每况越下,尤其今年初脑梗后行动明显迟缓,从医院出来就住进专护区 ,由护工特别护理。四个儿子每周都要去看望母亲,四个媳妇跟随其后。一起的老人羡慕说:张阿婆好福气,儿孙孝顺,媳妇像女儿亲亲热热。我们家老叶一周两次从不打折扣。他一直说:我们每周看望母亲一天,母亲减轻了我们365天的负担,多么通情达理的老人啊!为了增加婆婆的生活情趣,逢年过节我们把婆婆接回家小住几日,时不时还接回来一日游,陪她打打牌赢点小钞票让她高兴高兴。

我与婆婆相处了38年,从新娘子到如今老媳妇,不是亲生似亲生,从情感上已经无法割舍,我愿陪伴婆婆走向幸福的明天,直到永远……(秋琴)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