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毛时安:贬值的“大师”莫如新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毛时安     编辑:吴南瑶     2019-02-04 11:31 | |

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见过许多文艺界的“大师”。在大师的行列中确有一些在舞台摸爬滚打一辈子,艺术成就极高,德艺双馨,至今仍在努力不懈的艺术大师,而且他们也从不以大师自居。但恕我直言,当下顶级的形容词通货膨胀率,“大师”也是如此,贬值得很厉害。文艺界“大师”云集,未必是好事。有的“大师”曾经火过,但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艺术上开始平庸平淡。有的“大师”只满足在媒体上亮亮相发几句牢骚讲几句怪话,艺术上荒疏已久,画图的胡涂乱抹,演戏的荒腔走板,导戏的以不变应万变。极少数“大师”,则是自我膨胀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并没有一天“大师”过,真的是徒有虚名。我就见过一些笔墨功夫极差的国画大师。

这些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文艺的投入力度。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一个,就是“抢”大师(“抢”这词在我年轻时,有点贬义为主,现在语言发展了,到处流行一个“抢”字。)经常是同一位大师同时被抢到了不同地区落户。各地政府不但给高薪,给房子,有的还给了地,甚至盖了气派豪华的展览馆。结果呢?大师在那里挂了个名,对当地的文艺创作文艺繁荣并没有起到期待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我是非常尊重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的。他们都是毕一生修炼之功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所以,我非常不赞成“大师”封号满天飞。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把目光和财力只聚焦在大师身上,特别是名不副实的“大师”身上。与其如此,不如多匀一些机会和资源给新人。近期舞台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还有可加工的空间,但甫一亮相,就让人耳目一新。我分析了它大体成功的三条理由,其中一条就是启用了两位80后的年轻编导韩真、周利亚。她们努力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新发展,为革命历史题材注入了新时代的青春活力。当三米多高的大象迈着蹒跚的步履在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中灵动地向观众走来时,人们都没想到它们的生命是由85后的制偶师冯呈祥和他年轻团队自主研发的。而上海民族乐团在《英雄》《共同家园》《上海传奇·外滩故事》《海上生民乐》启用了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奏响了探索民乐新时代转型的新的乐音。

所以,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争抢、哄抬鱼龙混杂的“大师”,不如我们花一些时间,花一些精力、物力和财力,给年轻的艺术家以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就像我们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措施那样,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让我们在青年中寻找、发现、培养、成就明天的艺术大师。(毛时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