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蛎蚜山奇景:海水退潮方显露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孔明珠     作者:孔明珠     编辑:徐婉青     2019-02-11 14:07 | |

  蛎蚜山在东灶港东北方向4海里的黄海中,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距今已有1690年历史,因盛产牡蛎而闻名。查资料还知道,蛎蚜山的神秘之处在于入水为礁出水为山,被当地人称为“沉浮山”。然而没去之前我依然无概念,以为要爬山。

  接我们的快艇速度很快地飞驰在海面上,浪花打湿了我们的衣衫。茫茫大海中,远处有桥,我突然看见了人影,人不是在桥上,是在水里。怎么回事?我喊了起来,你们看,谁在海里面行走啊?好像有轻功一样,水上飞!

  游艇开到离岸几米换上舢板船,我们换上胶鞋,落地到沙滩上。导游说,蛎蚜山到了。啊,竟然是个平坦的山!原来沉浮山就是这个意思,海水淹没时看不见,海水退潮时才显露出来,而顺着平坦沙滩往岛中央走,最高处就是礁石遍布,长满蛎蚜的山头。于是我与同伴们都稳稳地大踏步行进在蛎蚜山上,而再从大海上行驶的船上看我们,就如同我们走在水中央。

  蛎蚜山的“蛎”就是牡蛎的蛎,当地人称牡蛎为蛎蚜,海门位于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长江注入大海时带来的大量泥沙筑成近海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蛎滩(山),滩上有一个腾空飞碟似的建筑,是正在建造中的星级宾馆,它是根据潮汐的高度来建造的,保证不会被淹没,淹没了也许是密封舱,好想体验一下星夜中在海里面沉睡,晨曦在海里面醒转来的奇幻妙境。

  滩上沙子很细腻,夕阳照射下金波熠熠的沙滩,图案多么美丽。导游指着沙滩上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孔洞,这底下有蛤蜊、小沙蟹、黄泥螺。同伴们像孩子一样瞬间来了精神,弯腰大呼小叫,导游还教我们怎样用脚踩泥沙,逼迫蛤蜊露出真面目。不一会儿工夫,本事大的人已挖到一袋蛤蜊,拍照时笑成返老回童。

  晚上我们在海鲜饭店里用餐,吃到了蛎蚜饼,与在福州、台湾吃到的蚵仔煎差不离。前面说了,蛎蚜就是牡蛎,蛎蚜山上的蛎蚜是长在礁石上的,每天退潮时浮出海面,渔民要趁着退潮去挖,他们叫劈蛎蚜,用一把小刀,把坚硬的壳撬开,挖出肉来,放入肩上挑的木桶里。而当年渔民没有手表计算精确退潮时间,危险的事情容易发生。带我们去的海门好年农庄主人张妙霖告诉我们,他的亲舅舅就是因为去蛎蚜山挖蛎蚜,快到傍晚时大家都离开了,可是舅舅为了再多挖一点,没有跟随众人一起撤退,待到海浪拍击为时已晚。远处的亲人看见他被困,不断呼唤他赶紧把身上挑的蛎蚜桶扔掉,可是舅舅不舍得,就这样,舅舅被浪头打倒葬身大海。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听后我们都加快脚步,貌似温柔的海水呀,其实你很残忍。

  显然蛎蚜山上这种小牡蛎与我们在法国、瑞典海边峭壁上看见附在那里的大牡蛎不同,现在那些天然的牡蛎几乎绝迹,大多改为养殖牡蛎。

  回忆起来,我小时候吃过这种蛎蚜,宁波人叫它“蛎黄”,没有壳,用碎冰保鲜,灰色的软得吓人,在上海小菜场是用手抓着卖给你的。吃前冲洗一下,凉开水一过,蘸米醋吃,还要放生姜末。妈妈一直关照不能多吃,贪吃要拉肚子的。东灶港吃到的蛎蚜饼就是蛎黄饼吧。

  神奇的蛎蚜山,再见了。待到来年夏天时,我还要来玩一次,最好早点去,争取往前一直走到蛎蚜山顶,看见附在礁石上的蛎蚜,亲手劈一只,当场吃掉!(孔明珠)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