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风趣贺友直,忆他在中央美院任教的那些日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杜键     编辑:吴南瑶     2019-02-17 13:17 | |

1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江丰院长为建立年画、连环画专业,特聘著名画家贺友直为兼职教授。由此,贺友直在美院工作了7年。

一次美院附中请贺友直老师讲课,我也挤在学生的座位旁边听了这节课。讲课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留下的印象,只有贺友直讲课时兴奋的目光和富有风趣的神态。有一个难忘的细节,是他请一个学生站起来,然后用粉笔把这个学生不同角度的几个速写像画在黑板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如此生动的教学,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令人叹服!

在中央美院上课

能与贺友直——其实还有他一家人——成为朋友,是因为那时美院条件很差,只能把贺友直夫妇安排在我们住的那幢南北纵向的两层简易楼里。我与贺友直没有工作上的关系,两家人仅仅因为相邻而居,就结下了可以深谈的友情。

与贺友直相识前,他的作品在美院的师生中就有相当的影响。那时在我的印象里,贺友直是才华横溢而又勤奋、多产的名画家。连环画从构图,到人物的刻画;从线描的变化,到画面的“黑、白、灰”的处理等等,都被他“玩”得出神入化。记得同事赵友萍在看到《白光》后,惊叹“越画越好了!”卢沉认为,在连环画界的几位名家中,“贺友直的画最好!”这些,是当时我们这拨人的共识。

对贺友直艺术进一步的认识,我是在与他直接接触、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才形成的。

贺友直在关于自己的一些谈话和文字中,多次提到他只上完小学,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到美院后他也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中国画系请他讲“线条”,他自认为是“班门弄斧”于心不安。但是听了解情况的老师说,他备课认真,讲课内容充实,是他多年实践的心得体会,而且语言生动,没有学院派的“书生腔”,深得师生们好评。

在做上课前准备

2

在与贺友直的接触中,他给人许多鲜明的印象,如:正派、开朗、有才气、风趣等等。接触多了,就会发现这些个人的特色,都是在非常“接地气”、十分老百姓化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形成的。贺友直说:“我自幼年到成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寄养生活到独立成家,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于人情世态、社会风貌经历得多,体验较深,而这正是画连环画丰富的资本。”其实,这些生活,不仅是他画连环画的“资本”,而且是整个贺友直艺术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来源。这一点,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同感。不过,这常常会被归结为由于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观察的深入,使他的人物刻画老到、生活细节的描绘丰富而精准等技巧方面。这当然不错,但不够。在贺友直的众多作品中,都渗透着来自基层百姓的趣味、好恶,洋溢着对小人物的关爱和同情。这在他早期的《山乡巨变》等作品中已有显露,在《白光》《贺友直画自己》《弄堂里的上海人》等后期的作品中,就更为明显了。贺友直艺术的价值,在于他用明快而精致的语言,表现了存在于普通人心中的善良、正直和风趣,宣扬了基层百姓所特有的一种人性美。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贺友直在“社会底层”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贺友直是饶有风趣的人。“风趣”是一种人文现象。尤其是较少拘束的、老百姓生活中的人文现象。这里不排除贺友直个人性格上的因素,而基层社会生活的氛围,为这种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宽松的环境。

寄给作者的自画像贺年卡

记得有一次,贺友直的大女儿带着孩子来北京看望父母。有一天,听到有人在走廊上喊:“快来看!”顺着声音,简易楼里的邻居们走到贺友直的房里,看见床上躺着他才几个月大的小外孙,脸上被贺友直用毛笔画成老汉。那稚嫩的脸和黑胡子构成的反差,使大家先是惊愕,随即大笑不已。外孙的来访,为贺友直提供了一个展示想象力的机会,爷孙俩合作,让我们欣赏到这带有行为艺术意味的、贺友直的小小恶作剧作品。

贺友直是一个重情的人。他对生活、艺术,对家人、朋友都情意浓浓。他的“趣”,是他“情”的表现形式。不少文章提到贺老师在连环画创作中甚为出彩的“四小”(小道具、小动物、小动作、小孩子)手法,其实这不是他的什么创作秘诀,而是他情之所至的产物。北京画院曾展出贺友直连环画原作。在每件展品前,配有一把放大镜(这是看懂了贺友直的艺术,为读者着想的好措施),在放大镜下欣赏《山乡巨变》等原作,对贺友直有新的认识。除了他的笔墨功夫、线条疏密处理等技巧外,给我强烈的感受是,他对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从门窗、桌椅,到妇女的发式、花袄,从村落建筑到农家室内的坛坛罐罐等等,都只能是审美感受发生在先——即带着情感的审美形象首先在脑际生成,才有随后跟进的笔墨塑造。这“四小”的灵魂,来自于贺友直对生活的情怀。

由于是邻居,生活上的接触多,从一些细节上也能感受到贺友直对生活情趣的敏感和珍视。我们家为了保证营养,大人和孩子每人早饭都要吃一个白煮鸡蛋。贺友直对这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以为然。他说饮食不能只着眼于营养,如果是那样,就把一件很有兴味的事。搞得索然无味了。对于我们家吃饭时用公筷一事,贺友直在给我的信中说:“恕我‘粗暴’地干涉内政了。我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应该追求一种乐趣,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像你们那样你是你、我是我,过于紧张”。这里议论的其实不是卫生习惯,而是以什么态度来看待生活的问题。

1991年元旦前夕,贺友直从上海寄来贺年卡,贺卡上画了他记忆中作者家的情景。

贺友直年轻时为生存受过磨难,后来几十年的生活也多有艰辛和坎坷,但在他的性格中,却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的调子。贺友直的艺术,从连环画到他所涉及的各种形态的作品——包括他的文字、书法、贺年片、题图、题字等等——都闪烁着他特有的“趣”的丰采。在《贺友直画自己》中有自嘲、有调侃和苦中作乐,却没有丝毫的自我欣赏、故作多情之类的痕迹。在我看来,这种顽强的乐观精神,是贺友直极为可贵的精神特质,是渗透在他的艺术中,极富魅力的人格特征。

3

贺友直是一个非常聪敏和善于学习的人。在绘画专业方面他的才华和自学能力,业内人士都深有感受,没有想到的是,他联系自己的艺术实践,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思考也达到了了不起的深度。

在《生活记趣》中,有一幅题款为 “美从何来”的画。旁边的行文说,有一次深入生活,贺友直坐在手扶拖拉机的拖斗里,“朝后看见一个挑柴担的姑娘,挑着一担干柴,扁担头上挂着一只竹篮,篮里放着几只空玻璃瓶。猜想是把柴挑到镇上卖掉得些钱,再买酱烟盐等生活用品。姑娘20左右,体态健美,五官清秀,尤其是挑担行进时,步伐节拍稳健协调,身体姿态轻盈优美,扁担的两头随着脚步的交替上下一扇一扇,整个姿势好看极了”(我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就是这个场景)。随后,他罕见地发表了一番议论,谈美的哲学。这番议论,是从这挑柴担的姑娘出发,来说明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这议论在美学上如何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贺友直是如此紧密、如此热情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与美学理论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他与那些只顾画画,漠视理论的画家,以及把理论拿来装点门面的人不同。他对待理论的路径是,随时随地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领会、鉴别有关理论的价值,把自己认可的理论拿来指导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贺友直形成了关于自己艺术道路的理论概括:“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这三句话,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色,如果不是几十年亲身体验,不断思索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总结不出来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它是实践的总结,这三句话,又具有理论的普遍性,给人以启发。

1985年中央美院连年系同学毕业前,一起画漫画后合影

贺友直在美院任教期间,在那间简陋的宿舍里,常见他与一些年轻人交谈。他在美院结交了许多朋友,有的成为可以“掏心窝子”的知己。贺友直回上海后,一些年轻老师与他一直保持联系,每去上海,必去探望。贺友直逝世,有老师特地赴上海送他最后一程。贺友直在美院7年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简易楼上那段生活,因为有贺友直,也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最后要说的是:每想到贺友直,总有一个人同时出现在我脑海里,那就是贺夫人谢慧剑女士。她有长期社区群众工作的经历。处理各种矛盾,既有原则又合情理。在许多方面,她都是我的老师(私下我们戏称她是“做总理的料”)。在她与贺友直相濡以沫的七十年中,他们互相塑造,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关系,铸就了令人羡慕的美好爱情。谢慧剑以全部心力助贺友直得以乐观、豁达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能不说,在贺友直艺术的光彩中,也闪烁着谢慧剑的能量。(杜键)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